第342章 称帝前的祥瑞 (第2/3页)
分割郡县来保证其身份。”
袁涣点头,显然他也是如此想的。
不过袁涣担忧道:“如此,恐怕会让这些官吏不满。”
本来在州里干的好好的,身份也是郡一级官吏的上司,结果忽然裁撤变为同级,这些官吏肯定会心有怨言。
而且刘邈要分割郡县,就意味着郡的数目会增加很多。
而郡的数目一多,郡守的数目就会变多;
郡守的数目一多,那郡守的权势、地位也会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裁撤州一级单位,多余分割出来郡一级单位,那是完全得罪了两拨人,让两拨人都觉得不快!
“有办法!”
“主公要用什么办法?”
“招人。”
吏治改制,就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会引火自焚。
尤其是刘邈的这种改法,虽然明摆着既可以减轻冗官冗员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加强集权,但对地方官吏的利益损害也是极为致命的。
所以,刘邈要拉拢一些地方官吏,让这些新拉拢的地方官吏去和那些利益受损的官吏形成对抗。
如此虽然会造成阵痛,但却也是改革吏治的必经之路。
“多提拔县级官吏。尤其是近几年吏治靠前的县令、县长,都可以任命其为郡长官。如此便能压制住之前官吏的声音。”
“此外,无论如何,拆分郡县,官府的职位都会变多。可以多从三长的人选中挑选有才干者担任官吏。”
既然现在的地方官吏注定会对刘邈不满意,那刘邈也不可能眼巴巴的去捧他们的臭脚,哄着他们不要生气。
尽量提拔县一级官员和三长,稀释掉这些地方官吏的声音。只要速度够快,决心够足,就能让这些人闭嘴。
当然,对其内部也要进行分裂。
一些出类拔萃的地方长官,完全可以趁着中枢改制的时候调入中枢担任朝官。
屁股决定脑袋。
到时候这些有能力的官吏肯定是会为中枢摇旗呐喊,而不是去帮那些利益受损的“前同事”。
恰好。
挑选人才的事情,不提刘邈这个开挂的,张昭、顾雍都是一把好手,其举荐之人不说全是人才,但至少有一半是可用之才。
几年下来的人才储备,让刘邈有信心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窟窿。
若是实在不够,刘邈还有陆议、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全才……虽然将其调到地方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但磨砺一番其实也不是坏事!
按照这样的改制,袁涣提出来的四个问题中的其二已改。
而剩下两个问题其实也能归为一个问题,就是对基层吏治进行改革,使其职责更为清晰。
好在对基层政务,袁涣极为娴熟,依据政务分别,很快就给出一个县应该有的,并且符合现在制度的领导班子——
县丞一人,为县令、长副职。
县尉一人,综理本县之事、训练县兵、整备武库。
监御史一人,负责总录文簿、勾检稽失、纠举不法官员。
政务、兵事、监察。
如此三吏基本延续秦汉以来制度,并没有太多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