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汉与罗马 (第3/3页)
在西秦的残存都被人取代后,
罗马秉持着“落井下石”的原则,对邻近的宁国展开了数次攻势。
通过自家引以为傲的海军,罗马将原属于秦国的“犁轩”纳入了国土,并让它取回了曾经的名字。
可惜,
土地没有变,
久违的称呼再度出现,
居于其上的人却变了太多。
但罗马没有嫌弃这一点,
它怀抱着无比的自信,认为秦人当年可以消化这片土地,那么击败了后者的自己,必然也能够做到。
就这样,
船队沿着海流,一路向东而去。
他们先在信度河入海口处的瓜州靠岸,希望在太平道发源的新夏,聆听到神灵的启示。
结果杞国占据了那里,
罗马表示自己对这个新分化出来的诸夏之国不是很熟,没必要浪费时间去与之外交。
而若想去隋国,
要么跨过两国之间,发挥国界作用的大沙漠,
要么就是绕行神洲南部,从恒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到达德宁。
对此,
罗马使者再次表示,
绕路实在浪费时间,而恒河水量庞大,流速迅疾,不是一般船可以突破阻碍,强行挺入的。
他肩负着奥古斯都给予的重任,实在不能把精力浪费在跟恒河拉扯这件事上。
“而且我从一本古老的笔记上听说过,这条河中曾经发生过不好的事情。”
使者对自己的同伴这样说道,“在上一个王朝存在的时候,一位凶残的将军曾经将反对自己的人,全都扔到了这条河里喂鱼。”
同伴想了想回道,“可咱们不也这样做过吗?”
共和国时代反对格拉古兄弟改革,也是血染过台伯河的。
“那怎么一样呢?”使者摆着手说。
“怎么不一样?”同伴疑惑。
“新夏扔的是活人,举办的是潜水比赛;元老院扔的是死人,是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同伴于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懂了。
……
“真不愧是中央之国。”
“这里的河流、人口、土地,都是超出我想象的。”
当前往洛阳的船只在黄河上行走了一段时间后,
从罗马来的使者又发表起了自己的感想。
“它的富饶美丽,的确值得上帝施以优待。”
哪怕心中再怎么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
大汉的广阔平原、充盈人口、繁华城邑,都给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罗马总体上,由于山地居多,建造的城市没办法像中原这样方正阔大,容纳大量的居民。
何况习惯于海上奔波的罗马人,也不曾见过中原那样接天连地的农田。
当然,
在罗马学者们的记述中,西秦曾经在两河流域,创造过这样壮丽的景象,
但随着持续多年的战火,过去的繁荣早已消失殆尽,只残留下一些痕迹,诉说着嬴秦曾在域外开辟出怎样的辉煌。
同伴也为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发出惊讶的声音。
“罗马以后,也可以做到这样吗?”
他们还可以拥有更辽阔的疆域,缔造不次于中央之国,与之并立东西的强大富有吗?
“当然!”使者毫不犹豫的答道。
生活在盛世之下的人,总是有着浓烈的自信,认为自己、认为国家,会一直向上走去,向着太阳走去。
他们不会失败的,
他们将常战常胜!
直到他们听说,
船队所穿过的这条河流,是前些年大汉朝廷整修过的。
横贯了关东平原的新河道,
两岸坚固的堤坝,
还有当时召集的数十万民夫……
这好像又是一件很不符合罗马常识的事情。
“所以真的可以吗?”
同伴眺望一下岸边的风景,注意到河边有着几棵青翠矮小的柳树,然后转头看向使者。
使者张了张嘴,最后只板着脸在船上负手而立:
“没必要!”
“罗马又不存在这样这条漫长又狂野的河流!”
哪怕征服了埃及,需要面对尼罗河;
哪怕征服高卢和日耳蛮,需要面临瑞纳河。
可别忘了就连迁移到西海的诸夏君子,都对着尼罗等长河抱怨过自家母亲河的脾气!
被母狼哺育成长的罗马人,
跟通过治水才成立第一个朝代的诸夏人,
还是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