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8章 野草不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38章 野草不尽 (第2/3页)

老兄弟,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岁了,是该入朝的时候了。

    若是老人始终占着位置,下面的将领又如何得到锻炼?

    “陛下……”陈靖崇闻言主动作揖道:“臣以为,淮南道兵马使刘知俊,都尉朱珍、李唐宾等人皆有才,可平调北疆。”

    “可。”刘继隆微微颔首,他将刘知俊等人先后调往河南、淮南两道,如今十年过去,这些人没有跟随最开始的那些乱兵作乱,已然值得他信任。

    现在北边主要是治安战,调他们去北边慢慢考验倒是问题不大。

    “剑南、山南及黔中、岭南等诸道将领暂勿调动,今岁入冬后便要用兵南蛮,此辈武进士可往西南,观摩旧将征讨南蛮。”

    “臣谨遵旨……”

    刘继隆吩咐着,陈靖崇则是恭敬应下,随后见刘继隆没有吩咐,且萧沟不准备走,他便先唱礼离去了。

    在他走后,刘继隆目光看向萧沟,同时拿起了手中的文举名录。

    “朕适阅名录,关东进士几近四成,盖与关西所选之数量相近,而江南仅得四十二人。”

    “岭南、剑南、山南东西四道,更止三十六人,然剑南及山南西二道开官学十余载,毕业学子不知凡几。”

    刘继隆顿了顿,语气压低:“萧相,此皆朕亲点之进士?”

    “回陛下……”萧沟闻言在心底叹了口气,恭敬作揖道:“此便是臣未谨退之因。”

    萧沟从拿到名册开始就发现不对劲了,但他还是拿给了刘继隆看,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藏着掖着,毕竟刘继隆可不是李忱、李漼那种君王。

    “陛下所点之卷,有四十三张考卷经详阅、覆定等使裁定,以其文理不佳而裁汰。”

    萧沟如实回答,但他的回答却令刘继隆眼神闪烁。

    进士名额总共就三百,四十三张被更替,那就是近一成半的名额被更换。

    “汝与崔相、郑尚书重新阅卷,看看到底是纹理不佳,还是另有他因。”

    刘继隆平平淡淡的开口,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但熟悉他的萧沟和西门君遂都知道洛阳要变天了。

    “臣谨遵旨意……”

    萧沟恭敬从西门君遂手中接过文举进士名录,小心翼翼的退出了贞观殿。

    在他走后,刘继隆将目光投向了桌上的武举进士名录,因为这份进士名录也有问题,但刘继隆并未揭穿。

    武举由五军都督府的宿将们主考,又经过刘继隆亲自查阅批红,哪怕如今的勋臣们有些嚣张跋扈,但他们都知道皇帝御笔所点代表什么,根本没有人敢于改动。

    不过殿试没有改动,并非代表全程没有任何改动,至少在刘继隆看不到的乡试和会试里,勋臣们并未收敛手脚。

    “太子到何处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本就紧绷的西门君遂闻言连忙行礼道:“已经抵达襄阳,最迟六月初便能返回洛阳。”

    得知刘烈踪迹,刘继隆颔首回应,随后便继续低头处理起了诸道有司的奏表。

    尽管有了随时提供建议的内阁,但他身为皇帝也不能什么都不管不顾,奏表还是得看,看完才能挑选建议来执行。

    “咚…咚…咚……”

    在他处理奏表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洛阳城内暮鼓声作响,而崔恕、萧沟、郑畋三人则是顶着平均五十五岁的年纪来熬夜阅卷。

    三百份考卷,每份在三千字以内,考生基本都控制在两千八百字左右,还是文言书语,阅读起来可谓痛苦。

    这八十四万字的文言书语,若是更换为俗语(口语),那内容起码能翻译成上千万字的俗语,其中引经据典的词句更是需要他们不断翻找古籍才能知道。

    三人不敢唤来科举的详阅使和覆定使,只能硬着头皮批阅,同时还要抽空处理加急的奏表和圣旨。

    这么做,一天两天能瞒得住,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上文举名录始终没有定下,不少人也都知道了三相在做什么。

    许多人坐不住,准备赶来政事堂,但都被政事堂外的北衙六军将士给劝退了。

    时间很快过去二十余天,刘继隆再见到崔恕、萧沟、郑畋三人时,三人不仅精神颓靡,就连身体都消瘦了几分。

    “陛下,此为臣等三人详阅覆定后的文举进士名册。”

    崔恕试图挤出笑容,但他根本笑不出来,而刘继隆则是点头道:“辛苦三位相公了,赐座。”

    在刘继隆示意下,西门君遂令人搬来椅子,而刘继隆则是翻阅起了新的名录。

    果不其然,尽管此事耗费了崔恕等人心力,但这新的名录相较于前些日子的那本来说,总算能看得过去了。

    “关西一百人,关东七十五人,江南六十七人,西南五十八人,倒是不错。”

    状元严可求是关西人,榜眼的高郁是淮南人,探花的郭崇韬则是河东人。

    尽管没有江南士子,但这番做法倒也不至于让江南的士子生气,毕竟江南比关西和关东更晚纳入朝廷治下,只要江南的进士名额别太少就行了。

    “存档发下吧。”

    “臣谨遵旨意……”

    见刘继隆终于点头,崔恕等人终于松了口气,只当是这件事揭过了。

    随着名录重新到手,三人便恭敬着退出了贞观殿。

    刘继隆在他们走后也松了口气,不断用手敲打椅子的扶手。

    “洪武…洪武……”

    刘继隆缓缓闭上眼睛,他早就知道这群人会这么做,毕竟安史之乱以来,科举就是世家豪强子弟上升的通道,与平头百姓毫无关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能猜到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曾经的特权,也做好了大开杀戒的准备。

    但世家豪强出身的这些官员,始终比普通官员多些底蕴,不至于像朱元璋手下那群官员蠢笨。

    自己只需要开口,这群世家豪强终究还是会低头,不过他们这次低头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抬头,这点是刘继隆无法容忍的。

    只是这件事不能由他自己处理,自家大郎已经长大了,而自己也年过半百,是时候该让他解决朝中这些龌龊事了。

    想到此处,他提笔继续埋头处理起了奏表,而三省六部的速度也并不慢。

    “铛…铛…铛……”

    大汉洪武十年夏五月二十八日,随着大汉朝首次科举结束并张榜,三百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便很快便张贴在了朝廷规定的三处地方,并有金吾卫持兵器看护。

    皇城外的主榜,天津桥上的副榜,还有国子监衙门前的榜亭都聚满了人。

    “状元严可求,京畿道同州朝邑人!”

    “榜眼高郁,淮南道扬州江都人!”

    “探花郭崇韬,河东道代州雁门人!”

    “二甲第一李……”

    传唱声不断传来,有人如释重负,有人则紧张的期待自己的姓名。

    哪怕知道自己已经考中,但三甲各有差距,能考到这里的,又有几个人甘心自己拿个三甲?

    “关西、关东、淮南,竟然没有江南的……”

    “剑南和山南不也没有轮到吗?”

    “河北道十七名进士,哈哈……”

    “河东不仅出了探花,竟然还有二十三名进士?”

    “河南道二十二名进士,东畿也有十五名进士……”

    “好在某江南东、西两道有六十七名进士,远超北方各道,哈哈哈哈哈!”

    “某剑南士子还算争气,有二十名进士,下次科举定要占据三十席……”

    三百名进士额,若是只看属于哪道,那无疑是陇右道最多,足足有三十九名进士,比第二名的江南东道还多出六名。

    虽然也有学子抱怨,但并未引出什么骚乱,毕竟此次进士的那三百多人情况,早已被不少人打探清楚。

    相较于前朝时,科举基本被世家豪强垄断的情况,此次参与殿试的三百名进士,其中有近百人都是平民子弟出身。

    其余二百人,则要么就是官宦子弟,要么就是世家豪强,亦或者将门、勋贵出身。

    尽管差距依旧很大,但平民子弟的科举之路,总算要比前朝时好多了。

    有了这些平民进士作为榜样,那些落榜的平民学子也没有气馁,而是准备参与三年后的第二次科举。

    在他们准备的同时,此次科举的情况也通过《国报》发往了各县,已经进入东畿之地的刘烈则正在翻看。

    相比较皇榜,《国报》上的字体虽然小,但却用了整整一页来写下三百名进士的籍贯、年龄和家庭背景。

    天下大开官学才堪堪七年,按照大小学的十年学制,还有整整三年时间才会迎来平民学子爆发的时候。

    “洛阳城的天要乱了……”

    放下手中报纸,刘烈目光看向马车外的田园景象,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他现在需要好好想想,应该如何与自家阿耶说说自己这几年的经历。

    想到此处,他缓缓闭上眼睛,而马车也在不断向着洛阳城靠拢。

    马车左右的百余名护卫令人忍不住侧目,但看清他们身上的甲胄后,百姓们便纷纷收回了视线。

    如此过了两日,刘烈总算是回到了洛阳城内,目光不断打量这座与三年前没有任何变化的城池。

    街上的人更多了,百姓的依旧具有朝气,而这除了源于今年东畿没有遭灾外,更大的原因还是朝廷每年三个月的募工期。

    秋收过后,朝廷便会开始募工干一个月官家的活,然后到冬季再募两个月工。

    三十钱的工钱,若是节省些不在城里居住,干三个月都足够去乡下生活七八个月了,不过前提是不能遭灾。

    若是遭灾,地方物价便会飙涨,别说手里握着两三贯,便是二三十贯都不顶用。

    “洛阳与三年前相比,倒是没有什么变化。”

    刘烈忍不住开口,而马车内则是传来略微刺耳的声音:“殿下所言甚是,洛阳依旧太平繁茂。”

    面对这道声音,刘烈目光看去,只见年纪看上去有些老迈的宦官坐在其中,而他则是宫里派来迎接自己的人。

    若是放在以前,刘烈必然不会理会这些在他眼中的残缺之人。

    只是去了趟西南后,他也知道天下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像陇右那般太平安定,如眼前之人,说不定也是不得已进入宫中的。

    “自己如今刚刚返回洛阳,曾经的旧人早就忘了个干净,倒是需要个人帮衬。”

    想到此处,刘烈看向这宦官:“汝可愿做东宫典内(管事太监)?”

    “奴婢求之不得,叩谢殿下隆恩……”

    宦官没有没有半点犹豫便躬身叩首,但姿态得体,与宫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