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8章 野草不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538章 野草不尽 (第1/3页)

    “败了?”

    “败了……”

    洪武十年夏四月,当汉军北征大捷的消息传遍北方时,与松漠战场相隔近千里外的漠南东北部的某处河谷内,李克用不敢置信的看着眼前笃定的李思恭,脸色骤然变得难看起来。

    “以汉地传捷的说辞,敌辇战死,契丹与奚部近二十万部众被杀被俘,遥辇钦德和时瑟啜带着余部逃往了彻彻儿山。”

    李思恭将自己耗费大力气才得到的情报说了出来,脸色格外凝重。

    汉军能如此轻易快速的击垮契丹与奚部,这无疑使得局面变得更为凶险了。

    要知道此前他们联手去进攻契丹的突举部,结果死伤两千余才将部众不过万余人的突举部击垮,从而瓜分了上万部众和数万牛羊。

    如今汉军从动兵到结束,前后所用时间不过一个多月,竟然就重创了契丹与奚部,将他们都赶到了彻彻儿山以北。

    想到这里,李克用只觉得自己不仅返回中原无望,就连这漠南之地的许多河谷都变得危险了几分,只能将目光重新看向李思恭:

    “某有部众七万,胜兵二万,汝此前瓜分阴山鞑靼和黑车子鞑靼部众后,又得了突举部的半数部众,起码有五万部众,胜兵万人。”

    “如今刘继隆收拾了契丹与奚部,不日恐怕就要对漠南动兵了。”

    “直接撤走自然不可,但若是汝在漠北没有立锥之地,日后想要撤走也困难。”

    “某已经派人打听清楚了,黠戛斯如今分裂为西鄙的李铮、东鄙的阿尔普和王庭的李杲三派。”

    “李杲和李铮各自自称为阿热,阿尔普则是割据东部草场自立。”

    “阿尔普有三万帐,最少十五万部众,还有契丹的杂部依附,但顶多万余部众。”

    “合某二人之力,击败阿尔普并不难,只要击败阿尔普,某与汝共治俱伦泊!”

    李克用这话,显然是要将整合两部兵马为一部,将联盟彻底化。

    李思恭闻言想了想,他这些年由于在漠南生活,身体越来越差,而自家弟弟和子孙并不是李克用的对手。

    与其日后被李克用吞并,倒不如如今合成一部,李克用总不至于赶尽杀绝。

    想到此处,李思恭点点头道:“汝为唐主,然某不行参拜。”

    “可!”李克用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他现在只关心能否壮大两部实力,夺取黠戛斯手中的漠北东境草场。

    “今年好好操训兵马,明年某二人提兵夺取阿尔普草场,弓卢水草场由汝先选!”

    “好!”

    随着二人达成协议,李思恭也率领部落加入了李克用的“唐国”。

    只是不管他们如何自称,在大汉与诸部眼中,他们只能是党项和沙陀。

    相比较契丹和奚部,此时的李克用与李思恭在大汉君臣眼里,确实算不上什么大敌。

    此时的大汉已经从松漠大捷中走出,而松漠大捷过后,摆在刘继隆面前的除了收拾西南的南蛮,最主要的还是关中人口稠密的问题。

    “是岁天下有户八百八十七万二千一百五十户,四千四百二十九万一千七百口。”

    “天下耕地二百九十五万一千四百七十顷二分,依律可征田税五千九百余二万四千五十七石。”

    “今京畿道生齿三百万有余,而关中可垦之土,几尽刍荛。”

    “若不通变疏导,恐复见往岁关中饥馑之弊……伏乞圣虑,早为之所。”

    五月,在夏收即将开始的情况下,李商隐来到了贞观殿为刘继隆上起了眼药。

    关中人口稠密的事情,几年前就有官员提过,只是不曾想才过去几年时间,竟然会增长到三百万之多。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汇报此事的李商隐,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

    “今岁从吏归来之学子两千余人,太子不日便抵达洛阳,朕欲让太子率这两千余学子京察两畿,不法者及其本宗发配山南东道。”

    还是熟悉的老办法、老手段,但手段办法不怕老,管用就行。

    两畿之地在任官员四千有余,吏员更是多达三万之数,刘继隆就不信他们有这么干净。

    “臣遵旨……”

    李商隐躬身应下,随后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见他如此,刘继隆目光看去:“还有何事?”

    “陛下……”李商隐深吸了口气,躬身作揖道:“犬马齿衰,精力耗惫,伏念陛下殊恩,未忍遽请。”

    “然桑榆景迫,蒲柳先零,恐隳职守,上负圣明,唯乞骸骨,归老林泉,庶全始终。”

    他的话令刘继隆愣了愣,随后在他身上打量起来。

    出生于元和八年的李商隐,如今已有七十岁高龄。

    在他没有开口前,刘继隆都觉得他还是那个四十多岁,看上去有些瘦弱的义山先生。

    在他开口请求后,刘继隆这才发现他早已皮肤松弛,发须稀疏,身子佝偻得不成样子了。

    他张了张嘴,想要挽留李商隐,却见李商隐这般样子,最终还是点下了头:

    “汝离去后,政事堂当以崔恕为主,萧沟为辅。”

    “郑畋虽心念前朝,然其心更重百姓,可以其同平章事,进政事堂。”

    “陛下圣明。”李商隐如释重负,朝着刘继隆作揖后便转身向外走。

    在他即将迈步走出贞观殿门的时候,他回头看了眼刘继隆,只见刘继隆始终看着他,不由笑着朝刘继隆点了头,转身迈步离去。

    见他身影消失,刘继隆忍不住开口道:“义山先生老了,朕也老了……”

    以他三十多岁的外貌说出这话,多多少少有些违和,但他确实能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在不断下降。

    “陛下如日中天,看上去不过而立之年,哪有老的道理。”

    西门君遂上前献媚,刘继隆没有在意他的这番话,只是低头处理起了奏表。

    见他不回应,西门君遂也讪讪后退,时不时上前添水研墨。

    只是在他处理的同时,萧沟与陈靖崇二人先后走入殿内,对着他躬身再拜,三唱万岁。

    “赐座。”

    “臣谨谢陛下隆恩。”

    刘继隆开口示意,手中朱笔也放了下来,目光看向二人。

    萧沟见状侧过身子,示意陈靖崇率先开口,陈靖崇见状也没有客气,主动作揖道:

    “陛下,科举的文举与武举均已结束,此为陛下、内阁及三省六部所选进士名录,伏请陛下圣阅。”

    经过李商隐的事情,刘继隆此时不由分心打量陈靖崇,而六十六岁的陈靖崇也略显几分老迈,这让刘继隆更加清楚的感受到了时间的厉害。

    “多么大的英雄也会老……”

    刘继隆眼神闪烁时,西门君遂已经将名录接过,转呈到了刘继隆面前。

    科举本该在二三月开办,但由于北边的战事,加上洛阳三月春雨不断,因此便推移到了四月下旬。

    由于刘继隆将殿试、会试、乡试和糊名制等宋明时期才完善的制度照搬,因此他这个皇帝自然是看过这些学子试卷的。

    不过由于刘继隆坚持殿试糊名,所以他也不知道试卷内容是何人所做。

    如今名册送到手中,他心底也不由闪过了些许期待。

    想到此处,他率先打开了文举的进士名录,萧沟也顺势说道:

    “此次为本朝首次开科,天下参与文举的士子计十四万六千余,通过乡试者五千七百余人,再过会试者三百人。”

    “参与武举者十七万九千余,通过乡试者六千六百五十七人,再过会试者三百人。”

    萧沟的话,刘继隆并未认真倾听,只因为他在文、武举的进士名录上,看到了许多他看着有些熟悉又陌生的人名。

    文举的郭崇韬、张濬、李巨川、李袭吉、卢质、严可求、高郁、李振、赵光逢、任圜……

    武举的徐温、杨师厚、氏叔琮、高季昌、张全义、王处直、刘鄩、符存审、王彦章……

    这些人名有的他十分熟悉,有的则是熟悉又陌生。

    大汉科举被分为一二三甲,分别代表前三、优等、次等,并根据获得排名授予状元、榜眼、探花,以及进士、同进士出身。

    在眼下的名录中,状元是刘继隆不太熟悉的严可求,其次榜眼是高郁,探花则是郭崇韬,余下刘继隆熟悉的人名,基本都在二甲进士中。

    大汉较为注重基层,因此这些进士基本不会像明代那般直接进入翰林院,而是会派他们在三省六部九寺当差,然后再外放为主官。

    这其中,一甲出身的三人会被授予正七品下的官职,二甲出身的会授予正八品下官职,三甲出身则是正九品下。

    在南衙当差一年后,他们都会在下放前被拔擢一级,分别派往人口较多的上县、中县担任县令、县丞等主要的基层官职。

    只是才起步,便领先了那些走大学科考、吏员考功等路径的官员。

    若是在任期间考功均评优,他们的拔擢速度也比其他官员要更快。

    这自然有些不公平,但科举的难度远远要比大学科考的路子大,因此有些特殊照顾也正常。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武举的名册,其中武状元徐温、武榜眼杨师厚、武探花符存审。

    徐温能夺得状元,这倒是令刘继隆感到诧异,但他仔细回想徐温的考卷便知道了为什么他能当武状元了。

    若是说策论中的战略战术,他远不如杨师厚和符存审,但胜在他的策论足够全面。

    战争不仅仅只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益分配。

    徐温的战略战术不如武举中许多人,但他对于战争背后的政治、外交手段写的十分优秀。

    单纯策论来讲,徐温的考卷无疑是众多武进士中最好看的,所以他被选为“模范”,得到了这个大旱首届武举中武状元的身份。

    糊名制的问题就这样摆在了刘继隆面前,若是没有糊名,他肯定不太可能选徐温作为武状元,毕竟历史上徐家做的事情太恶心。

    只是如今既然将他选出来了,刘继隆自然也不会选择反悔。

    更何况徐温从少年时便在大汉治下成长,环境改变人的情况下,兴许他也没有那么糟糕。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没有破坏名录,平静颔首道:“武举誊写存档,张贴名录吧。”

    “臣领旨……”

    萧沟与陈靖崇躬身作揖,而刘继隆则是开口道:“今北疆稍靖,当予后进展布之机。”

    “朕欲召安破胡、罗隐、斛斯光、郑处、张昶等入朝,五军都督府议定迁擢名录,付内阁详阅,朕即速断。”

    他的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