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3章 洪武八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33章 洪武八年 (第3/3页)



    如今他调任在即,若是能得到刘烈指点而留在容易立功的地方,那可比自己如无头苍蝇般乱撞要好多了。

    想到此处,他双目紧盯刘烈,而刘烈也听后也松了口气。

    他担心赵炳忠让他帮忙高升,但好在赵炳忠并没有这么做,只是询问了个去向问题。

    尽管这也有些擦边,但如今的刘烈也不是曾经那个横冲直撞的家伙了,稍微擦边也并不是不行。

    “若是赵县令信任,接下来数年都可留在黔中,尤其是贵州、矩州麾下诸县。”

    刘烈开口后,赵炳忠表情不由僵硬,因为他清楚自己想要留下有多么困难。

    贵州和矩州下辖的县城都是人口稀少的下县,留任是肯定不行的,他可不想继续在下县耽搁下去。

    若是如此,那他便只剩下平调进入州衙,任职州衙中六曹参军了。

    想到此处,他有些犹豫,但在看到刘烈轻描淡写的样子后,他还是笑呵呵开口道:

    “某知晓,多谢张户曹了。”

    “不过是随口之言,县令不必放在心上,既然无事,某便先告退了。”

    见赵炳忠有了决断,刘烈顿时松了口气。

    不论如何,终归是还了些这赵炳忠的人情,往后如何,便看他自己选择的对不对了。

    他起身离开了此处衙门,而赵炳忠也是恭敬送他离开此处,随后返回书桌前奋笔疾书,想来是决定了去处。

    在他奋笔疾书时,刘烈已经返回司户衙门继续当差,但衙门的消息不知如何传了出去,普宁县本就困苦的那些百姓得知衙门即将募工,且工钱依旧是三十钱后,普宁县衙的四周便热闹了起来。

    无数身穿粗布麻衣,身材干瘦的百姓什么都不干,就这样抱着褥子围着县衙,等待告示张贴。

    此事归县尉管辖,但任凭县尉如何派人驱逐他们,他们总是会在衙役和州兵离去后再度返回。

    他们为了生活而风餐露宿的模样,倒是令刘烈感受到了触动。

    这些日子在普宁当差,由于朝廷政令不断,导致他比在洛阳时还要忙碌,心里不免积有怨气。

    如今见普宁的百姓依旧穿着陈旧衣裳,被褥单薄得难以遮蔽寒风,这让他感受到了民生的不易和各地的差距。

    三十钱的工钱虽然高,但是在富庶之地却也常见,百姓哪怕会踊跃报名,却不至于风餐露宿的等待告示。

    但是在这黔中贫苦之地,三十钱的工钱足够买两斤官盐,足够五口之家吃一个月。

    若是能抢到这份工,随便干一个月都比过种大半年的地。

    家中能多出两石粮食,亦或者五斗盐,还能省下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口粮。

    正因如此,随着消息传开,普宁县衙周围的百姓越来越多,直到暮鼓声作响,这些百姓才不得不在宵禁的禁令下不甘离去。

    “世道艰难啊……”

    望着百姓们不甘离去的背影,走出衙门准备放松下精神的刘烈忍不住叹气。

    “是啊,若非陛下隆恩,这世道恐怕还要再艰难些。”

    刘烈身后响起声音,他回头看去,却见是县尉杨端走出,不由向他行礼,却被他抬手拖住。

    “张户曹不必如此,眼下已经散班,你我便以平辈相交便是。”

    杨端为人十分豪气,刘烈见他如此豁达,顿时也拾起了曾经在临州的意气风发,与其颔首道:

    “听闻杨县尉入黔五年有余,想来知晓这黔中百姓的困苦。”

    “自然!”杨端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开口说道:“某自长安官学毕业后便得以入黔,如今确实有五年光景了。”

    “明岁若是不出意外,应该是要调往他处担任县丞了。”

    大汉的县尉比旧唐时地位要高些,哪怕是下县的县尉也有正八品上的品秩,县丞则是从七品下。

    虽说大汉制度下,县丞权力不如县尉大,但这是过渡成为县令的重要一关,杨端早就有了准备。

    “不知杨县尉是准备调往何处?”

    刘烈特意询问,因为他也想把杨端的人情还了,但杨端却没给他这个机会。

    “某准备继续留在黔中,若是可以,调往贵州或矩州诸县都可。”

    杨端笑呵呵开口,而他的选择则是令刘烈不免侧目。

    见刘烈如此,杨端也解释道:“陛下雄才大略,如何能够忍受南蛮不断挑衅?”

    “如今辽东收复,陛下恐怕会在之后收复燕北辽水之地,然后便要对南蛮动兵了。”

    “某以为,出兵讨平南蛮也不过三五年的事情罢了。”

    “只要朝廷不调某前往黔中以外他处,某还是愿意留在黔中立功。”

    杨端的话令刘烈不由的高看他,同时也对无法还他人情而感到棘手。

    “天色不早了,某也该回家了,张户曹就此别过。”

    “杨县尉慢走……”

    杨端笑着离去,刘烈则是站在原地看着他背影渐行渐远,暗自皱眉。

    杨端没有提及让自己帮他的事情,显然是很有把握能继续高升。

    若是如此,他兴许是要把这份人情留到关键时刻,这就有些不好办了。

    不过他能有这份见识,帮帮他倒也没什么问题,日后说不定能委以重任。

    想到此处,刘烈嘴角轻扬,转身往自己在普宁县的住所走去……

    五日后,随着州衙派兵押送五千贯钱到来,衙门也在官钱归库后贴出了告示。

    没有任何意外,这告示贴下不到半日便募足了两千民夫,而普宁县也在翌日跟随天下大流,开始对县内官道、河渠、河道进行修整。

    与此同时,整个天下州县的工程也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作为人口稀少之地的普宁都能募工两千,更不用说那些人口大县了。

    随着时间走入腊月,在各县浩浩荡荡的工程建设下,户部也掌握了各县递交的文册并进行了汇总。

    “是岁农闲,天下诸县募工三百七十六万五……”

    腊月十五日,随着李商隐等三人带着六部官员前来汇报差事,坐在主位的刘继隆也闭目养神的安静倾听起来。

    “预至腊月三十除夕,诸司州县所耗钱粮折色应九百四十七万余贯,朝廷积存……”

    封邦彦汇总完毕,顺带将仍旧充实的朝廷国库积存报了出来。

    眼下国库中还有五千五百余万石粮食和一千四百余万贯钱,依旧十分充盈,足够继续维持如今年这般的四年基建。

    “甚好。”

    刘继隆缓缓睁开眼睛,简略做出评价,同时继续带着探究的目光询问道:“辽东道眼下有多少百姓和屯兵?”

    “回禀陛下……”崔恕主动开口行礼,并在行礼过后说道:

    “至今岁十月,辽东有司屯兵二千九百七十,迁徙河南、河北等处民户与旧民计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七户,十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七口。”

    “辽东布政司奏表,辽东有屯田万四千八百五十亩,公田百二十八万五百七十七亩六分。”

    在崔恕奏表下,辽东局势逐渐明朗,十一万人口虽少,且其中近三成都是遗民,但这才是收复辽东的第二年。

    只要坚持不懈的迁徙百姓并开垦荒地,辽东迟早能恢复到东汉永和年间的三十八万口,甚至突破百万口。

    “速度还是太慢,传令河北、河东、河南、淮南及江南东西两道有司,凡迁徙辽东之民,每户发耕牛一头,免开荒五年赋税。”

    “每户按口发粮与农具,不论男女大小,皆发粮五石,袄子两套,粗布两匹!”

    相比较此前的政策,刘继隆这次下的本钱更大,光袄子和粗布、粮食就足够吸引许多百姓了。

    李商隐等人见状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李商隐主动站出来道:“陛下,迁徙百姓往辽东去,这自然是好事。”

    “然辽东土地贫瘠,岁产不过六七斗,且还需供应三万正军口粮,所产刚刚足够十四万军民所食。”

    “若是迁入太多人口,则需从河南齐鲁之地采买粮草供应百姓,耗费甚大,不如徐徐图之……”

    李商隐是觉得可以慢慢来,哪怕每年只迁入两三万人口,十几年后也有四十几万口了。

    在他看来,四十几万口足够让大汉牢牢掌控辽东了,但刘继隆却根本不满意。

    洪武年间北方诸省人口不过千万,朱元璋尚且能迁徙五十余万口前往辽东,虽然是强制迁徙,但最后也留下了三十余万口。

    如今大汉在北方人口两千八百余万,开出的价码也比明初迁徙更高,不可能到最后还不如明初吧?

    “耗费虽大,然早些移民实土,便能早些讨平北边的契丹与奚部。”

    “三万大军若分兵二万自辽东讨契丹而去,所需民夫最少八万。”

    “如今辽民不过十一万,且男丁不过五万口,如何能供应大军讨平契丹?”

    “此事无需商议,河南及淮南道,每年各起运五十万石走海运前往辽东,令辽东有司修军仓、常平仓及官仓储备。”

    “若因官仓修葺失利而致使粮食霉变,依律论处!”

    刘继隆的语气令李商隐等人知晓了他的决心,自然不敢再继续劝说他,只能纷纷作揖称是。

    见众人表态,刘继隆随之想到了天下学子三年后便要从大学毕业的事情,继而开口道:

    “天下久不开科举,而今诸多学子自官学毕业,朕欲在洪武十年开科举,将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刘继隆将三试的想法说给了群臣,又将糊名制从殿试普及到了乡试。

    如此做法,倒是令李商隐等人不由颔首,纷纷作揖高唱圣明。

    “凡大学学子,可科举,亦可走下乡从军为吏之路。”

    见众人同意,刘继隆便保留了这两套选拔人才的体系,这主要还是担心科举制度不成熟,亦或者地方教育有差,以便及时终止科举。

    如果科举没有问题,那下乡从军为吏的选拔即便保留也不会影响什么,毕竟想要从大学毕业,并历经六年的考察,哪怕能力不如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出众,却能补足科举选拔官员不知民生的短板。

    在他的示意下,李商隐等人纷纷退下,不多时便通过流程,将洪武十年科举及三试会考的事情公之于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