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4章 粉墨登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534章 粉墨登场 (第1/3页)

    “躲开!”

    “窸窸窣窣……砰!!”

    寒冬腊月,当北方百姓都在屋中躲避寒冷,以柴火取暖的时候。

    南方的某地密林中,十几个身穿粗麻短褐的汉子挥动着沉重的斧头,却刚刚将一棵十余丈的古樟树砍伐拽倒,惊起林中一片飞鸟。

    如他们这般的伐树小队多达百支,每队负责一片区域,几乎每隔十几个呼吸便能看到远处密林有树木被砍伐倒下。

    “直娘贼的,以前倒是不曾想过,可以如此痛快的砍伐这些树木卖钱!”

    “哈哈哈,要某说,果然还是李都督有远见,开荒不仅能赚得土地,还能赚得大钱!”

    “徐三郎,汝数年前可不是如此说的……”

    “滚滚滚,莫要让某彼其娘之。”

    “哈哈哈哈……”

    密林内的这十余名汉子爽朗笑出声来,其中一人背上背着旌旗,写有“贵州屯田折冲府”等文字。

    此地是贵州,并非黔中道的贵州,而是岭南道的贵州(贵港),也是岭南道为数不多的几块平坦之地。

    此处平原,坐落于贵州与浔州之间,尽管地势平坦,但由于二州人口不过万余,因此根本无法开发。

    自洪武元年迁入数十万人进入岭南道后,李阳春便令刘松、张归霸、张归厚等人带兵围剿岭西群蛮,耗时三年才将盘踞浔、贵二州的群蛮剿灭并招抚。

    从洪武四年开始,张归霸与张归厚继续带兵向西围剿群蛮,而刘松则是坐镇浔贵二州,率十余万屯田折冲府的屯兵开始对这块宝地进行开发。

    如今是洪武八年腊月末梢,也是刘松奉命开发浔贵的第五年。

    经过五年时间的开发,浔贵二州主要的七个县城外都被开发,两县之间成片的树林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消退。

    密林外,被大火焚烧过的焦黑土地铺展在伐树屯兵的视野中,没有半点绿色,有的只有密密麻麻的屯兵。

    近万人在这片焦土上劳作,他们虽然如同蝼蚁般渺小,可却尽着各自的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男人们用铁镐刨出深埋的树根与石块,女人带着孩童们跟在后面,将碎石拾取装入背箩中,等到背不动了便将背箩放到不远处的牛车上,换取空的背箩继续拾取石块。

    焦土四周,数百名身穿甲胄,手持火绳枪与弓箭、步槊的甲兵正在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密林,既是防备猛兽,也是防备那些貌似被围剿干净的群蛮。

    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些密林中会不会冒出数百上千的群蛮朝屯兵杀来。

    “王阿耶!这树能做什么啊?”

    伐树小队的汉子们擦着额头的汗水,年纪略小的人询问着队伍的领头,领头的四旬汉子则是笑道:

    “这樟树木质坚硬,又耐腐蚀,可以用作造船、家具和雕刻。”

    “这棵树若是炮制好了,耗费些力气运往钦州,起码值十贯。”

    “岭南树贱,若是在江南,这棵树起码值十五贯。”

    “十五贯?!”青年倒吸了口凉气,他虽然是屯兵,但却是岭南本土百姓,不知道这些树木的价值。

    倒是除他以外其他因为战败被俘后,发配到岭西成为屯兵的汉子们只是笑笑,并未说什么。

    “这么一棵,某等每个人才能分到二十钱,这也太……”

    青年人想说什么,那领头的汉子却爽朗道:“莫要多想了,二十钱已经不少,某等只管砍伐,又不管炮制和押运,每日砍个十二三棵便有二三百钱,中原可寻不到这么好的差事。”

    “可某听那些行商说,中原富贵得紧……”

    青年人尴尬笑着,对内其他人闻言忍不住大笑:“富贵是富贵,却不是某等这般人能享受的富贵。”

    “昔年某等当兵做卒时,每年也不过到手二十余贯,若是去了州治、道治的消金窟,勉强也就享受两日富贵罢了。”

    “辛辛苦苦操演,朝不保夕的过着日子,每年也不过二十余贯。”

    “如今屯田伐树虽然辛苦些,但每年却能存得个三十余贯,日子总归比在中原时好些。”

    “没错,屯田府内还有社学,免了家中孩童的束脩,如此好的日子,放在曾经可看不到。”

    眼见众人越聊越多,领头的汉子便打断道:“好了,今日不过伐了两棵硬木,先将划给某等这片林子中的硬木都砍伐再说吧。”

    见领头汉子这么说,其余人也纷纷闭嘴,开始搜寻硬木并开始费力的砍伐。

    原本这些砍伐的树木都是留在原地,但自从三年前李阳春在钦州、广州等地以都司名义置办了不少家具和造船厂后,岭南道的木头便都有了去处。

    这些伐树的屯兵,原本砍伐树木没有什么补贴,也是后来李阳春提出给伐木的屯兵补贴工钱。

    硬木每棵每人补贴二十钱,软木十五钱,较好的紫檀、黄花梨等树木则是五十钱。

    只是伐木虽然赚钱,但屯兵们却不能全年伐木,还需要照料屯田。

    此外,岭西蛮荒却也不是说说的,鬼郅吸血吸得厉害,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能将人吸血致死。

    每年适合伐木的时节,也只有十月初到来年正月元宵这三个半月的时间。

    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老手能赚个二十余贯,新手也能赚个十余贯。

    论起日子自然不差,如果加上屯田折冲府发出的俸禄,以及他们屯田税后的产出,赚个三四十贯并不困难。

    正因如此,从三年前开始便有许多百姓开始踊跃报名加入岭南道的屯田折冲府。

    这种情况,岭南道也算独一份,毕竟境内水路众多,方便运送木料,且迁入岭南的许多百姓都有门手艺傍身,加上中原对质地好的家具和木料着实紧缺,所以才造就了如今的盛况。

    在这寒冬中,屯兵们不断砍伐树木,然后奋力在树木倒下的地方挖掘滑沟,用树木的枝干在滑沟内铺设滑道。

    待做完这一切,沉重的树木通过滑道滑到山下,紧接着便被那些屯兵中经验老道的木匠根据质地品种不同,利用滚木将这些树木运往就近修建的木仓内阴干或窑干。

    尽管树木被砍伐下来,但依旧需要等待数个月的时间,然后才能运往就近的钦州贩卖。

    这些木仓内的树木都需要登籍造册,派快马发往都司衙门,此处也不例外。

    随着年关将至,各屯田折冲府内木仓和屯田的情况也被送抵广州,而身为岭南道都督的李阳春,自然需要将其过目。

    “七百多座木仓,这些木头若是卖给江南的船监或制成家具贩卖北上,起码能收获二十几万贯,都督府能拿到最少十五万贯,来年买耕牛的钱便有了。”

    都督使司衙门内,相较几年前更为成熟的李阳春如此说着,而在他手下当差的袁袭也笑道:

    “今岁开辟荒田五十四万余亩,且又新置三处屯田折冲府于岭西,想来明年垦荒还能再创新高。”

    “这些都是国公您的功劳,想来陛下知道后会十分高兴。”

    大汉开国后,李阳春得封越国公,是以都督使司上下皆称呼他为国公。

    对此李阳春并未阻止,毕竟他本就是国公,而对于袁袭的这番说辞,他个人也十分受用。

    他治理岭南已有十年,如今岭南人口近三百万,耕地近两千万亩,许多曾经的土官羁縻州,如今都成为了流官治理的直州。

    这份功绩放眼全国各处都是相当值得赞耀的,他没有理由在自己人面前还要自谦。

    “在陛下面前,还是需要自谦些的。”

    李阳春说话间提起手中毛笔,表情庄重的在奏表上缓缓落笔,而袁袭也不敢出声打扰。

    一刻钟后,随着李阳春提笔放在旁边的笔架并长舒口气后,袁袭才继续开口道:

    “田州(百色)的平原已经清理了三万余亩荒地,明岁应该能继续清理出更多的荒地。”

    “若是不出意外,洪武十一年便能变为熟田,产出数万石粮草用作军需。”

    大汉日后将会收复大礼的事情,虽说普通百姓并不了解,但西南各司高官却十分清楚。

    正因如此,李阳春才没有着急离开岭南,而是准备继续治理岭南,等待收复大礼后再调往他处。

    “大礼毕竟割据数百年,想来需要威名赫赫者坐镇,才能在战后好好治理。”

    “如今南边的情况,也只有巴川郡王(张武)和国公您能坐镇此处。”

    袁袭说着自己的分析,毕竟大礼之地容易割据,也只有张武和李阳春值得皇帝信任。

    对此,李阳春则是坦然道:“不论陛下如何安排,某只管照做便是。”

    他拿起桌上已经墨迹变干的奏表,抬手递给了旁边的书吏,随后便见书吏拿着奏表走出了衙门。

    见他如此坦然,袁袭倒也没有继续说什么,反倒是他继续开口道:

    “等大礼平定后,汝暂不可着急,等某将北边局势打探好了,再想办法保举汝入京城为官。”

    “是……”

    李阳春太熟悉刘继隆了,自己的这位老师,如今大汉的天子可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好人。

    如果契丹与奚部和大礼都被讨平,那大汉四周将再也没有能威胁到大汉的势力。

    李克用、李思恭不过跳梁小丑,渤海、新罗更是冢中枯骨。

    在外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恐怕自己这位老师便要将刀刃对内了。

    “双手持刀,一刀对外,一刀对内……”

    李阳春脑海中浮现出昔年在临州时,自己这位老师所说的话,原本平静的情绪不免有些焦虑。

    在他焦虑之余,自岭南北上的快马也在紧赶慢赶中闯入了洪武九年的新春,并在三月中旬抵达了洛阳。

    对于李阳春在岭南的成绩,这自然是值得侧目的,便是连内阁中都有不少讨论。

    “近年来,也只有黔中和河南、淮南能与越国公相比了吧?”

    “却是不能如此比较,岭南之地多树林瘴气,越国公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开垦了八百多万亩荒地,岭南百姓也从洪武二年的二百四十万增长至如今三百万,这些都是越国公的功绩。”

    “物尽其用,越国公倒不愧是天子门生。”

    “第一批临州大学学子中,也只有同谷郡公(高述)等寥寥数人能与之相比了。”

    “确实……”

    偏殿内,敬翔等七名内阁大学士将李阳春的奏表传递查阅,纷纷发出了感叹。

    在他们感叹之余,偏殿外也响起了刘继隆的声音:“有挈彪的奏表?”

    七人闻声,当即先后起身走出偏殿,来到正殿并将奏表递给了西门君遂,由西门君遂转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奏表翻看,爱不释手的笑道:“如此功绩,倒不负他的威名。”

    在他这么说的同时,张瑛也站出来作揖道:“恭贺陛下,若是以此复垦速度,今岁冬至前,天下田亩应能突破三百万顷。”

    “嗯……”刘继隆不咸不淡的应了声,对于耕地突破三亿亩他并不惊讶。

    隋唐两代开荒得到的耕地在六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