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3章 洪武八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533章 洪武八年 (第1/3页)

    “经此一役,也该涨涨教训了。”

    秋收九月的洛阳城郊,坐在马车上的刘继隆将手中奏表内容尽收眼底,一语双关。

    耿明所派的先行船于七日前返回了明州港,而刘继隆手中便是江南东道都督使司派快马刚刚送抵的奏表。

    奏表中,耿明按照自己的吩咐,分别前往佐渡和东巡探索美洲之地。

    此外,耿明也提及了他从藤原广贞口中所了解的佐渡岛内情况,以及他准备如何治理佐渡岛。

    佐渡岛有三千余日本渔民、农夫和罪犯,这些人口自然是要留下的,毕竟想要继续开采佐渡岛金银矿,少不了这些人力。

    耿明会在接管佐渡岛后,留下一军五千兵马驻守佐渡岛,并且以水师封锁佐渡与日本的交流,但具体能开采多少金银矿,还得等到派随船工匠亲自探查才能知道。

    “陛下,这佐渡岛真有这么重要吗?”

    马车内,与刘继隆共乘马车,协理奏表的敬翔不由开口询问。

    他的开口,引起了旁边的张瑛、谢瞳二人侧目,而刘继隆则是微微颔首:“十分重要。”

    刘继隆所言非虚,首先相比石见、陆奥等日本四岛上的金银矿,佐渡岛位于海上,且并不发达,人口稀少,但金银储量却并不少。

    以刘继隆前世所看数据,佐渡岛在整个江户时代产出了二百多万两黄金和六千万两白银。

    如今大汉的采矿和冶金技术与明代中后期相当,每年能从佐渡岛获得的金银应该能从几十万两到上百万两不等。

    要知道十六世纪中后期,全球每年涌入明朝的白银在二百到五百万两不等,只是涌入几十年时间,就直接推动了明代白银货币化。

    彼时明朝实际人口已经突破一亿,而如今大汉从佐渡获得的黄金白银虽然没有那么多,但大汉的人口也不过是当时明朝的四成甚至更少。

    更何况佐渡岛只是大汉直接掌握的金银产地,等佐渡岛稳定下来,刘继隆便可以想办法提升日本的采矿技术,同时在石见、陆奥、兵库、秋田等处推广技术。

    只要技术得到推广,日本年产上百万两白银都不是问题。

    日本人口不过五六百万,年产白银却如此之多。

    如果没有足够的商品来消耗流出白银,白银自然而然会陷入贬值。

    能吃下这么大体量白银的,只有紧邻日本的大汉,而白银涌入则是会推进大汉的白银货币化,使得大汉对于生铜的需求降低。

    不过白银想要货币化,还是得有货币化的样子才行,银币铸造也应该跟上进程。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将目光看向张瑛,主动开口说道:“陇右道的银币可有样品送抵?”

    “尚未。”张瑛连忙回应,紧接着补充道:“少府监眼下正在临州,以陛下月前吩咐的办法在白银中加入生铜,制为一贯、五百、百钱、五十钱等银钱。”

    “这些钱重量皆在一两,因此所需调配合适比例,再尝试能否大量铸钱。”

    “如今样品已经有了,应该很快就会给出消息。”

    大唐一斤为十六两,一两白银从安史之乱到大汉建立前夕,与铜钱兑换在八百到两千不等。

    大汉立国八年,眼下黄金白银和铜钱的兑换趋于稳定,一两白银便是一贯铜钱,即一千枚钱。

    按照这种情况,大汉在日本的布局成功后,则是可以每年从日本获取两百万贯的白银收入。

    这些白银会通过少府监铸成银钱,慢慢流通进入民间市场,推动白银货币化,降低大汉对铜的需求。

    想到此处,刘继隆也不得不感叹,中原的位置着实是得天独厚。

    对于欧洲人来说,想要香料需要前往天竺、东南亚,想要丝绸、瓷器、冰糖等商品则是需要来到中原,黄金白银则是需要前往美洲。

    但是对于中原来说,所需的金银香料产地都在家门口,本国又有足够的商品,完全没有探索贸易的需求。

    国内的人口庞大,只要不遭遇天灾人祸而导致粮食商品短缺,每年消耗几百万两的白银也问题不大。

    晚明如果不是遭遇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日本闭关锁国导致白银流入被断,也不会遭遇那么大的财政危机。

    后续的天灾人祸,更是令本就不富裕的财政雪上加霜,灭亡只是朝夕间。

    好在大汉足够强大,只要不断发展本土的商品技术和产量,然后再将商品倾销到新罗、日本、南亚和中亚,便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只是王朝富足还不足够,想要维持王朝强盛,便需要将分配问题解决,使得百姓富足,以此才会长久安定。

    对于分配问题,刘继隆采取的是对整个天下进行疯狂的基建,将朝廷所获发给普罗大众,实现平均富裕。

    哪怕期间有官吏贪腐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但只要好好整顿吏治,百姓还是能得到实惠的。

    只是这种做法在王朝初期,政通人和的时候还算不错。

    随着时间推移,等到王朝吏治出现问题,即便有皇帝下令每日发工钱三十,这三十钱恐怕也只有二十钱乃至十钱能发到百姓手中,更甚至恐怕还要百姓自己出力出钱干活。

    刘继隆自然想要改变这些未来发生的事情,但人力有穷时,他只能管生前事,生后事只有天知道该如何收场。

    想到此处,他目光看向马车外那秋收的景象,看着百姓在麦田里高兴收获麦子的场景,便是他这般遍身罗绮之人,此刻也不免生出几分高兴。

    “今岁关中、江淮连降大雨而导致河水泛滥,河南又略有干旱,若无陛下令有司连年修葺河渠,疏通河道,恐怕今年又是灾年,如何会有如今的丰收?”

    敬翔随着刘继隆的目光向外看去,满脸笑意的赞叹着刘继隆的先见之明。

    毕竟刘继隆开国即位至今,他所令有司营造的工程都与民生有关,没有一件是私欲。

    古往今来多少皇帝热衷于为自己修建宫室,而刘继隆只是将原本的紫薇城稍微修缮,并将前唐遗留许多宫人裁汰。

    乾符年间,紫薇城内有宦官、宫女及乐工八千余人,比起咸通年间已经少了四五千人,但依旧很多。

    待到刘继隆开国即位后,宦官基本都被留下,宫女被裁汰得只剩五百余人,乐工更是只保留了三百人来维持宫廷礼乐。

    八年时间过去,刘继隆并未新募宦官,宫中宦官若想出宫,他也并不阻拦,反而会发出钱粮,让其安享晚年。

    如今紫薇城内宦官宫女及乐工不过三千余人,虽然依旧很多,但比起中晚唐动辄万人,已经算是十分节俭的行为了。

    若非宦官出宫容易遭受歧视,刘继隆甚至还想继续降低。

    毕竟以他后宫十余位妃嫔的数量,确实用不了这么多宦官宫女。

    如此想着,刘继隆倒是觉得日后可以效仿朱元璋,专门让新罗和日本贡献宦官和宫女。

    “新罗、大礼、契丹、奚部及党项、沙陀等胡夷,近来可有异动?”

    刘继隆询问三人,三人中的谢瞳闻言作揖道:“新罗国内吏治腐败,卖官鬻爵现象严重,各城城主甚至有佣兵自立,拒不纳贡的行为,庙堂也由金、朴等真骨贵族掌控。”

    “其国内民不堪命,流离道路,叛乱不断,使臣便是有心朝贡也无力安全抵达边地。”

    “大礼酋龙得知朝廷聚兵大礼四周后,倒也消停了下来,在牦牛水以南及拓东之地修筑石城,以至于百姓疲敝,怨声载道。”

    “大礼的许多贵族及官员倒是有意劝谏,但酋龙一意孤行,贵族们反而在劝谏后遭受打压,矛盾严重。”

    “契丹与奚部屡次入寇被击退后,又遭到李克用及李思恭的攻打,如今双方战成一团,难以探明消息。”

    刘继隆的到来,改变了太多东西,祐世隆本该在入寇剑南中发疽而死,可由于自己的缘故,他只能在金沙江附近打转,故此比历史上多活了四年。

    按照如今的情况,他似乎还能活下去,而他活着也就导致大礼不存在主少国疑,五姓争立的事情。

    祐世隆虽说有些穷兵黩武,可他手段却不差,有他在位,诸如杨氏、郑氏和段氏根本不敢抬头。

    不过如此也好,且让他继续活着,待几年后出兵收复云南,刘继隆倒要亲自见见这西南酋龙。

    至于北边的李克用和李思恭等人,他们虽说联盟讨击奚部和契丹,顺带整合了漠南的鞑靼诸部,但实力有限。

    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去和契丹争斗,而是早就筹谋南下了。

    有安破胡、斛斯光坐镇河东、河北,他们想要入寇便不太可能。

    眼下先让他们与契丹、奚部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大汉再出兵先夺取燕北辽水之地,继而南下解决大礼,最后再收拾他们二人也不迟。

    “陛下,太子那边……”

    张瑛见刘继隆沉思,试探性开口询问起来,而刘继隆闻言则是道:

    “小子年少,让人为难为难,长长记性便是,倒也不必事事紧盯。”

    “旁人愿意帮他,自然是有所求,让他明白这些也好。”

    “待他当差归来,想来也该成长许多了。”

    刘继隆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不可能主动出手帮刘烈,但地方衙门上想要攀附刘烈而出手的人,他也不会制止。

    刘烈毕竟是太子,他需要自己的班底,而刘继隆并不抗拒这点。

    他从未想过刘烈日后会萧规曹随的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哪怕刘烈表现得事事恭顺,他也依旧这么认为,更别提如今刘烈与他性子相差太多了。

    “近来国子监下官学如何了?”

    他边示意马车返回紫薇城,边询问车内三人,三人中敬翔闻言开口道:“入学者甚多,退学者亦不少。”

    见敬翔描述大概,张瑛随之补充道:“自朝廷于洪武三年正月于天下诸道有司州县乡社开办官学以来,至今已有六载。”

    “官学第一批学子相继毕业后,小学中尚有在学五十六万学子,所毕业的第一批学子数量为九万六千余人,其中参与科考诸道大学的数量为六万四千余人。”

    张瑛详细阐述过后,刘继隆便知晓了官学的情况。

    洪武三年天下入学学子四十八万,结果最后毕业并选择继续科考进入大学的更是不足七万,其中部分还是陇右报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