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汉船事件 (第3/3页)
选择在尾张、伊势的海湾停泊,并由藤原广贞派出家仆前去告知两国国司准备瓜果蔬菜和淡水供舰队补充,同时通禀平安京。
“此地若是登陆,距离平安城有几日路程?”
“大约六日路程,约二百里左右。”
座船上,耿明眺望日本,头也不回的询问藤原广贞,藤原广贞则是向他解释起来。
此时海岸边已经出现了不少看热闹的日本百姓,他们大多都是庄园主的佃户或国司治下贫民。
不少胆子大的贫民甚至用简陋的渔船开始靠近大汉的舰队,前来兜售各种瓜果蔬菜。
原则上是不允许这么做的,但眼下日本的原则全在耿明的心念之间。
日本沿海的治安并不好,新罗寇及八幡海寇时常劫掠沿海城镇,日本各国司也曾临时征调防人(民兵)防备,但收效甚微。
对于日本来说如此难缠的对手,几日前却连东海舰队的边都没被摸到,就被击沉了数艘战船,丢下百余具尸体和数十名俘虏后仓皇逃遁。
“希望那六十五个海寇能让日本王看到某的诚意。”
耿明若有所指的说着,藤原广贞则是汗颜的不断点头。
在二人交谈时,尾张与伊势的海湾渐渐驶入一艘又一艘的商船和战船,几乎将整个海湾都遮蔽。
尾张、伊势、三河、志摩等国司及国内的庄园主被震动,纷纷前往海岸观望。
与此同时,乘骑快马往京都而去的藤原家仆也在昼夜不息的赶路下返回了平安京。
平安京本就是日本效仿大唐长安而修建城池,因此城内以朱雀大路将城池分为左右。
以棋盘里坊制修建起来的平安京,朱雀大路左边为贵族区,右边为平民区。
如源氏、藤原氏等高等贵族主要住在左京的主街,宅邸尽皆效仿大唐,以白墙青瓦,庭中仿唐制设“曲水流觞”而修成。
低阶的贵族则是住四条的街巷,屋舍窄小,院墙插竹以防窥。
以平民为主的右京则是以町屋排列而成,宛若蜂巢般,每户面阔仅丈许,后院设菜畦与鸡舍,坊内的水井旁总聚集着洗衣妇,而水井的井台则是刻满祈愿的梵字。
左京贵族区的西市多唐货,而东市则偏向平民,货品大多都是日本本土的商品。
尽管日本已经从中原学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技艺,但营造技艺依旧比不上中原,只是由于日本的巨木较多,因此即便技艺不行,也能以巨木来营造规格不差的宫殿。
面对大汉遣军前来,作为天皇内里的御所内并无大臣,反倒是藤原氏的私邸热闹非凡,无数身穿缝腋袍(官服),腰间挂唐式鱼袋,手持笏板的官员齐聚此处。
堂内尽是身穿紫袍的官员,而主位上则是坐着四十多岁,个头五尺左右的矮个紫袍大臣。
这位紫袍大臣便是如今日本国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准三宫藤原基经。
作为日本首位摄政关白,身为阳成天皇舅舅的他总览日本朝局,便是派遣大汉使团的决议也是由他决定的。
正因如此,当藤原广贞派遣家仆前来通禀,将耿明率领两万海军到来,沿途将新罗和八幡寇清理七八的事情道出后,藤原基经立马在私邸举办了常议。
往日炙手可热的越窑青瓷,此刻完全无法吸引群臣的注意,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主位的藤原基经。
面对群臣的注视,藤原基经则是不紧不慢的品尝着从大汉采买而来的炒茶,指尖摩挲着一枚铅丸。
这是藤原广贞派家仆送来的“凶物”,也是汉军能轻松击败渤海国的关键。
摩挲着这枚铅丸,藤原基经缓缓开口,声音像钝刀刮过生铁般刺耳。
“诸君,我已经将广贞千辛万苦获取的情报告诉了诸君,现在诸君可以畅所欲言。”
“佐渡这座岛屿,是否要就此让给中原的汉军……”
“绝不可能!”
藤原基经话音未落,身为他长子的藤原时平便年轻气盛的站了起来,气愤道:
“如果将佐渡给了他们,日后他们凭借佐渡来入寇,我们又该如何?”
“更何况佐渡每年能上贡百两黄金,如何能轻易舍弃?”
“次之,朝廷让岛之举,必然会失去“神国”体统,那些蠢蠢欲动之徒也会趁机作乱。”
“正因如此,朝廷绝对不能让岛!”
面对他的这番言论,不少官员纷纷颔首表示认可,但这时以汉学闻名的文章博士菅原道真却咳嗽道:
“昔汉武取河西,匈奴终衰,而今汉军强势,不过以兵五万便能数月能从渤海手中取得堪比大和的辽东之地。”
“如今的朝廷,即便加上各国司的国衙军,亦不过三四万之数,而汉军足有两万。”
“在下想要询问诸君,如果朝廷的举动导致汉军愤怒,继而选择攻打朝廷,诸君谁能领兵将其击退?”
“我能!”藤原时平忿忿不平的说着,可群臣面面相觑,根本没有听进去这话。
藤原时平虽然有些能力,但终究还是个刚入庙堂没多少年的新人,哪里有率军击败汉军的本事。
“继续说下去。”
藤原基经也无视了自家长子的那些话,继续询问菅原道真,而菅原道真闻言则是继续说道:
“可邀请各国有司及贵族前去尾张、伊势前去观看汉军兵锋,同时暗示广贞让汉军展露些许实力。”
“只要各国有司的贵族知晓了汉军的厉害,朝廷再暂让佐渡供汉军休整,设置时限来佯装收回,既保留了朝廷的颜面,又不至于让大汉轻视。”
“若是能让大汉准许朝廷派遣使者学习汉制,趁机从大汉手中学得这所谓的火器,日后可趁大汉势衰时夺回佐渡。”
藤原基经闻言颔首,同时目光扫视群臣,眼见群臣纷纷点头,他这才不紧不慢道:
“三日后,派唐语通事去汉船。”
“便说佐渡可暂借,但需以三事相易;其一需大汉准许派遣使者学习汉制,其二则希望汉军帮助吾国围剿新罗、八幡等寇。”
他话音落下,满座大臣尽皆颔首,这条件看似强硬,实则默许割让。
大汉要来日本,自然需要将航道上的新罗、八幡贼寇讨平,而新罗、八幡贼寇若是能讨平,则是可以极大保全各国国司和庄园主不受侵害。
佐渡虽然产出黄金,但那点黄金产量与剿灭新罗、八幡寇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此事便交由汝操办,莫要令吾失望。”
藤原基经看向菅原道真,菅原道真则连忙抬手作揖:“遵令……”
“如此便退下吧!”
“谨退……”
在藤原基经示意下,群臣纷纷退出了藤原氏的私邸,而汉军到来的消息也很快在藤原氏的推波助澜下,传遍了各国国司衙门。
藤原广贞也得到了藤原基经的消息,因此劝说耿明在海上演练炮击。
时间不断推移,期间藤原基经也带着藤原时平等人前来尾张远眺海上,纷纷被汉军那庞大的舰队所折服。
“拥有这样的水师,日本若是与大汉为敌,定然会引起灭国之难。”
“告诉尾张、伊势、志摩、三河的国司,准许大汉的商贾前往京都互市,不要因小失大。”
“再告诉广贞,大汉的货物不论多寡,都由我们藤原氏接下,大汉想要什么货物也由我们提供。”
“是!”
藤原基经在见识到了汉军舰队的规模,以及汉军炮击所造成的杀伤力后,果断选择了服软。
有着这样想法的不止是他,还有那些收到朝廷邀请,舟车劳顿所赶来的官员、贵族及庄园主们。
路上便在谋划的他们在见识到停泊海上、宛若群岛的大汉舰队后,只觉得自己的谋划着实可笑,完全丧失了与大汉交锋的底气。
此刻他们迫切希望知道汉军欲意何为,而藤原基经则是在大汉舰队抵达尾张海域两个半月后,将汉军的来意和朝廷的态度表露出来。
对此,虽然仍旧引得源氏等贵族的不满,但许多贵族都认为藤原基经做出了明智之举。
在这种舆论背景下,藤原基经也向耿明上书表示了态度。
【日本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准三宫藤原基经上书上汉皇帝陛下……】
【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基经幸秉国钧,海内无虞。】
【今知上汉舟船所需岛屿停泊,特借佐渡于上汉舟船,另遵古制,遣使者藤原广贞献方物……基经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心意收下了,那些金银就不必了,尔等也不容易。”
座船之上,随着耿明看完藤原基经派藤原广贞转交的国书后,他顿时便松了口气。
尽管藤原基经说的是借,但实际上只要大汉国力强盛,这个地方便永远归属大汉。
与佐渡岛相比,那价值不过数千贯的贡品根本不算什么。
“大都督恩德,下国不敢忘怀……”
藤原广贞见耿明归还贡物,只觉得松了口气,同时对耿明补充道:
“关白太政大臣已经下令各国国司,不得阻拦上朝商贾,并给予上国海军方便。”
“眼下大都督可以率领水师前往佐渡,同时派遣船队东巡极东之地了。”
藤原广贞现在只想把耿明送走,好在耿明也不想继续待下去,他现在需要率领舰队主力前往佐渡进行建设,并分兵东渡极东,前往探索极东之地。
不出意外,他会在佐渡留下数千人,随后带余下兵马顺着洋流返回江南。
“既是如此,某明日便准备前往佐渡,那些商货便劳烦大使变卖采买,待某留兵佐渡后,便会率水师返回江南。”
“大都督慢行……”
见耿明是真的要走,藤原广贞又寒暄了几句,随后与耿明告辞,乘小船登陆海岸后往京都而去。
与此同时,耿明则是将明日开拔前往佐渡的军令传下,并留下少量战船保护此地继续买买的商贾。
待到八月末梢,他们便会南下与耿明汇合于筑前国,继而返回江南。
届时耿明率军出使日本的任务就完成大半,哪怕回国也能向刘继隆复命。
至于剩下的事情,那就看那十二艘海船能否探索到极东之地,带回朝廷所需的新作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