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1章 终复辽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31章 终复辽东 (第3/3页)

   “待北虏讨定,必要出兵夷灭南蛮,以复汉家益州、犍为、永昌等郡!”

    自洪武元年至今,这还是刘继隆第一次说出要灭亡大礼的话。

    在此之前,刘继隆只展露了对东北、西北方向的野心,对南边似乎以平稳安定为主。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如今剑南、山南、黔中、岭南等道人口几近千万,完全可以供给十余万大军征讨大礼。

    此外,湘西、黔中、岭西、安南等处不服管教群蛮都被灭亡,剩下虽然还有二十几个羁縻州,但这些土官都算恭顺,无法影响朝廷向西南用兵。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厉兵秣马将云南收复,刘继隆都担心日后的自己没有时间将云南彻底改造。

    他如今看上去虽然只有三十出头,头发依旧浓密乌黑,身体强健,但终究已经四十八岁。

    老天给他的身体能撑到什么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底气,所以他必须在稳扎稳打的同时,争分夺秒的将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尽数完成。

    正因为他想要活得久些,所以他至今没有废除三省六部的群相制度,因为他需要有人为他分担压力,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自己把自己累死。

    群相制度需要废除,但眼下他还需要这个制度为自己分担,所以它才能继续存在。

    等他不需要这个制度了,群相的权力就会被他分化出去,哪怕有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实。

    思绪此处,刘继隆又与群臣讨论了各地的灾情,以及地方上的叛乱。

    大汉虽然已经立国七年,天下总体都十分太平,但地域广袤下,地方亦有差距。

    许多偏僻之地依旧延续着晚唐武风,聚众乱法和叛乱的事情并不少,只是由于三司制度过于完善,这些叛乱根本无法做大,而这也是刘继隆选择三司制度的原因。

    这套制度毕竟是由朱元璋制定的,刘继隆虽然剔除了许多弊病,但总体还是偏向这个制度。

    对于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来说,没有人比他更知道如何平定地方叛乱和起义。

    正因如此,明末哪怕内忧外患、天灾不断,却始终难有成了气候的起义。

    如果不是嘉靖年间开放兵书给西北来对抗北虏,加上明末东北的清朝不断入寇来吸引火力,逼得崇祯朝令夕改,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早就被明军围剿殆尽了。

    在朝廷钱粮充足的情况下,这些地方上小规模的叛乱甚至都不用刘继隆注意,便能很快被按察使司下的兵备道镇压。

    哪怕兵备道对付不了,只要向都督使司请援,都督使司的正兵就会迅速将这些叛乱平定。

    不过即便如此,地方上的叛乱还是层出不穷。

    要知道刘继隆已经将地方武风扼制在了晚唐武风上,如果地方武风发展到五代时期,估计地方上叛乱只会更多。

    每每看到那些地方叛乱的奏表,刘继隆都会感叹赵大的所面对的时局,也庆幸自己提前结束了乱世景象。

    大汉虽然也相较来说抑武,但毕竟没有发展到宋代那种谈武色变的情况,汉家武风依旧持续。

    这种情况下,刘继隆与群臣商议两个时辰,直到正午才宣布散朝。

    “陛下,河北都督使司急报……”

    在刘继隆散朝返回贞观殿后,张瑛便呈上了河北的急报。

    刘继隆接过翻看,果然是契丹与奚部入寇失败的消息。

    在河北边军装备了火炮和火绳枪的情况下,契丹与奚部这迟来的趁火打劫,除了导致燕山几个烽火台被烧外,并未对大汉造成什么影响,反而是因为斛斯光布置得当而杀伤四千余契丹、奚部入寇来敌。

    “令五军都督府嘉奖拔擢此役获功将领,此外河北及河东各自增设一军团一万五千人兵马。”

    “臣遵旨……”

    刘继隆放下奏表,目光灼灼的看向贞观殿金台背后挂着的那副巨大舆图。

    他既然要对契丹和奚部动手,自然要提前做足准备。

    河东、河北、辽东等三个都司合兵不过九万,增设两个军团则刚刚达到十二万。

    等到收复燕山山脉与辽水以南的广袤地界,刚好可以在此设立一道三司,三万新募兵马可以驻扎于此,将此地慢慢开垦经营出来。

    即便日后裁撤,也能以燕山山脉布置的石堡和炮台来遏制日后的胡虏南下。

    只是如此一来,汉军的数量又从四十二万增长到了五十一万。

    好在赋税已经增长,维持五十一万的军队对于大汉来说,已经不像七年前那么困难了。

    这么想的同时,刘继隆便见到刘烈紧随而来,并在见到刘继隆的同时作揖道:

    “阿耶,如今辽事既然已经结束,那儿臣是不是可以前往嘉州从吏了?”

    二十岁的刘烈两眼放光,肤色因为过去一年都在宫中理政而变白几分,五官更为俊朗。

    以此容貌,放在曾经都能作为探花郎被选为进士,但他此刻却根本无心留在洛阳。

    刘继隆倒是很理解这厮,他并非想去从吏,只是因为在京理政一年挤压太多情绪,想要去地方从吏偷懒罢了。

    “从吏便算了,汝这一年来时常将嘉州挂在嘴边,弄得宫廷内外皆知。”

    “某准备派汝黔中道贵州普宁县(安顺)任户曹,手下有几个白直,倒也方便汝躲闲。”

    刘继隆笑呵呵说着,刘烈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连忙作揖:“某何时出发?”

    见他如此高兴,刘继隆继续笑着说道:“前往贵州路途遥远,待明年元宵过后出发,四月应该能抵达。”

    “儿臣领命!”刘烈十分激动,刘继隆则是笑道:“回去理政吧。”

    “儿臣告退!”刘烈的高兴溢于言表,浑然没有察觉旁边的张瑛等人脸色不对。

    在他走后,刘继隆才转身看向了敬翔、张瑛等人,而敬翔也皱眉作揖道:

    “陛下,西南偏僻之地任从九品的户曹,这是否有些难为殿下了。”

    大汉改制后,县衙正常有九名有品秩的主官,以及根据县衙治下人口而定下的五十到二百名不等吏员。

    普宁县隶属黔中道治贵州下辖县,敬翔记得人口应该在万人左右,吏员应该在六十人左右。

    作为九名主官之一的户曹,不仅要承担土地丈量、人口登籍、屋舍造册,还需要负责收取赋税,麾下吏员约在十二三人左右。

    带着十二三人便要负责收取全县两千余户百姓的赋税,且这十二三人各有性格,这可不是份好差事。

    若只是从吏,那只要按照本分做事就足够,若是作为县令、县丞等主官,则是因为权柄够大而吏员不敢反驳。

    地方最大的好干,最小的也好干,那难干的就是中间的了。

    刘烈现在高高兴兴,是因为他在宫中人人都知道他是太子,没有人敢忤逆他。

    等到他去了普宁县,普宁县的官吏会告诉他权柄的重要性。

    “如何难为?”

    面对敬翔及众人的担心,刘继隆道:“他的安危不用汝等担心,此事若有人敢于泄露出去,朕亲自治罪。”

    “且让他高兴高兴,等到他去了普宁,莫要被气极而向朕求援便是。”

    话音落下,刘继隆看向了站在旁边的西门君遂:“吩咐赵英盯紧,有司官员即便知晓,若是敢大开方便之门,便莫怪朕治罪了。”

    “是……”

    西门君遂连忙应下,敬翔等人则纷纷露出无奈之色。

    赵英是干嘛的,如今的庙堂无人不知不晓。

    扶持太子自然有功,但是若是惹得皇帝不快,那这份功劳便是想要获取,也得吃些苦头。

    更何况历朝历代开国之君的太子地位都不算稳定,而今皇帝身体情况依旧鼎盛,谁知道这位太子能否撑到最后。

    想到此处,敬翔他们只能收起心思,而刘继隆则是对他们吩咐道:

    “太子已经前往了东上阁,汝等也都随太子当差去吧。”

    “臣谨退……”

    敬翔等人作揖离去,但在离开贞观殿后,每个人似乎都在思索。

    刘继隆在他们走后坐回到了金台上,但他并未立即开始理政,而是手书一份交给了西门君遂。

    “将此手书交给耿明,日本之事关乎朝廷未来,不可怠慢。”

    “奴婢领谕。”

    西门君遂应下后派人将手书送往了辽东,待他准备返回金台时,殿门外则是响起了脚步声。

    西门君遂看去,却见是大都督曹茂到来,他连忙对殿内作揖:“陛下,中军曹大都督求见。”

    “进来吧!”刘继隆也看到了曹茂,脸上不免浮现笑意。

    “陛下万岁万……”

    “不必如此,说正事吧。”

    曹茂迈步走入殿内,不等他行礼便被刘继隆打断,而他见状便顺势禀报道:

    “陛下,两畿七万兵马已然熟练火器,洪武八年三月便可换装结束,计精骑万人,马步兵二万,步卒四万。”

    “待换装过后,军中有火枪兵两万一千人,炮手七千人,八百斤轻炮一百二十五门,两千斤重炮七十五门。”

    两畿兵马有北衙六军三万兵马,以及金吾卫一万兵马,还有在地方州县驻扎的三万正兵。

    除此之外,还有按察使司下辖的两万兵备道州兵,但归属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无关。

    八百斤轻炮和两千斤重炮及后世西洋的六磅炮、十二磅炮,若是算上炮架则是全重两千斤和四千斤。

    除海军装备了重炮外,陆军中只有两畿兵马装备了重炮,而重炮的射程则是能达到三里,超出轻炮一里。

    曹茂的汇报过后,刘继隆也没有遮掩,而是颔首道:

    “辽东想要恢复休养,起码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洪武十年朕准备对契丹与奚部用兵。”

    “届时河北、河东、辽东三都司出兵八万,汝率两畿四万兵马北上参战。”

    刘继隆的旨意使得曹茂眼前放光,他还以为自己要在洛阳养老了,结果不曾想还有再上战场的机会。

    想到此处,他连忙作揖:“臣遵旨!”

    “下去吧,好好练兵,莫要堕了两畿精兵的威名。”

    刘继隆吩咐过后,便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臣谨退……”

    曹茂按耐心中激动,小心翼翼的退出了贞观殿,满脑子都是如何在三年后的战场上立功。

    在他走后,刘继隆舒缓一口气,目光投向了身后的舆图。

    “补全燕山这一角,便可全心着手收复西南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