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终复辽东 (第2/3页)
对此刘继隆则是准新罗学子往日后辽东就学,日本学子往江南东道就学。
“臣叩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十月中旬,乾元殿庙堂之上,个头五尺出头,身穿不伦不类圆领袍的矮个子官员在殿上舞三圈,往金台拜三拜,与左右身材尽皆五尺逾的群臣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头虽然不至于称呼为侏儒,但在此处也绝对可称垫底。
好在其人虽然个头不高,但长相还是可以称为端正,倒也不是什么歪瓜裂枣。
金台上的刘继隆看着眼前的日本使臣,心里并未有太多波澜。
日本国自大唐开成年间停罢遣唐使算起,已经有四十年未曾派遣正规国使。
若非大汉击败渤海国,日本恐怕会在十几年后彻底废除遣唐使。
想到此处,他继续看向眼前的日本使臣。
眼下虽然已经是日本颁布《杀生禁断令》的两百年后,但眼前的藤原广贞作为贵族藤原氏,身材并未有明清时期日本贵族那么矮,五尺三寸(≈164cm)还是有的。
不过日本派遣国使,向来以身材高大,容貌俊朗者为主。
这说明眼前的藤原广贞,差不多便是日本国贵族中相较于高大和俊朗之人了。
贵族高大之人都不过五尺二三,恐怕日本国内的那些百姓也就四尺七八或五尺左右了。
“朕欲遣舟船往极东探索四方,卿既前来,朕便以海军送卿归国,并寻海岛向东探索而去。”
刘继隆忽然开口,这令原本高兴不已的藤原广贞愣了下。
他有些担心这位洪武皇帝试图攻打日本,但又想到大汉的富庶繁华,顿时便抛弃了这种想法。
日本虽然也算人口大国,但即便其最繁华的平安京也比不上大唐任意州治。
派遣海军护送自己,要么就是真的探索极东,要么就是顺带宣扬武力。
想到此处,藤原广贞连忙作揖:“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岁……”
“既是如此,此事便由礼部与五军都督府操办,卿若无事启奏便退下吧。”
刘继隆颔首示意,藤原广贞则顺势退出了乾元殿,将乾元殿留给了数百大汉群臣。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刘继隆则是想要利用此次护送他的机会,让耿明好好了解东海航道,同时展示武力,好好威慑日本。
只有展现足够强大的武力,才能方便日后大汉控制石见、佐渡等地金银矿,方便大汉将白银货币化。
此外,日后大汉若是向东探索美洲,必然也需要日本提供充足的补给,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威慑,很可能导致计划失败。
这些种种问题摆在眼前,刘继隆自然需要逐一解决。
对于日本这个崇尚武力,捧高踩低的国家来说,武力无疑是最管用的。
东海海军两万人所组成的庞大舰队,足够让整个日本震动。
然而对于大汉来说,调动两万海军前往日本虽然耗费不少,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只需要安排好辽东的事情,让耿明自己操办即可,刘继隆并不需要耗费什么心力。
如此想着,他将目光投向了殿内身穿朝服的群臣。
感受到刘继隆的目光,作为三相之首的李商隐缓缓走出,持着笏板作揖道:
“陛下,臣有事启奏……”
“准!”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应下,李商隐则是看着笏板上的内容开口说道:
“是岁天下有户八百六十二万四千五十三户,四千二百五十七万二千余六十五口。”
“天下耕地二百八十七万八千八百七十二顷五分三厘,依律可征田税五千七百四十七万六千五百余石。”
“然诸道各有积欠,加之各州县受灾蠲免而所征税粮为四千五百五十七万石,茶盐铁矿及各类杂税折色九百七十六万贯。”
大汉的国力在李商隐三言两语间尽数交代清楚,这个情况令群臣忍不住颔首,而刘继隆则是早就知道了今年的户口耕地情况。
从洪武元年到如今,七年时间里大汉增长了近四百万人口,而耕地只是从洪武二年至如今的六年时间里增长了四千五百余万亩。
这份增长自然值得赞许,但朝廷所征的赋税对于百姓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如果按照田税定额征收,每个百姓都要交一石三斗粮食和二百多枚钱。
单看征收的赋税,大汉的赋税无疑属于重赋税,但由于大汉废除徭役,百姓的负担相较咸通年间大大下降。
此外,这些收上来的赋税,大部分都以雇佣方式发还到了百姓手中。
哪怕从中有不少贪官污吏从中贪墨,但大部分始终还是能到百姓手上的。
派遣流官流吏虽然耗费较大,但也省去了地方豪强为吏的这个中间商。
不过若不是刘继隆利用豆卢瑑的案子扩大影响,将天下大部分豪强世家清洗,地方上的流官流吏想要收税也不容易。
眼下这套制度还能运转,主要在于地方上许多豪强世家被清理,地方势力压不过中枢。
可若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地方上渐渐有新的豪强冒头,朝廷想要收税就变得有些困难了。
如明代在洪武年间能征收合计五千万石的田税粮和军屯籽粮,但到了宣德年间,军屯籽粮和田税粮加起来都不足三千万石。
地方积欠严重,到最后只能免除。
这种情况无疑是中枢对地方控制力变弱,地方豪强势力变强,官府衙门不敢前去收税,乃至官吏根本就是豪强出身,压根不去收税所导致的。
日后的大汉也会遭遇这种情况,但那个时候,自己恐怕已经化作泥土了。
刘继隆没有过多纠结,毕竟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
他已经将科举、官学、三司、五军等制度都推行下去,接下来只要巩固好这些制度,再将该收复的地方收复,该迁徙人口的地方迁徙,他的任务便已经完成了。
若是能获得美洲作物,那则是意外之喜,即便无法获得,但只要留下方向,有心人还是能找到的。
“户部及有司积存几何?”
刘继隆询问起户部侍郎封邦彦,封邦彦闻言则是恭敬作揖道:“是岁两畿积存两千六百万石,钱帛杂项折色千七百六十五万余贯。”
“诸道有司官仓积存八百余万石,常平仓积存三千五百余万石,钱帛杂项折色五百余万贯。”
“今天下承平,斗米不过三四十钱,故赋税折色约二千八百余万贯,朝廷积存五千五百余万贯。”
“朝中每岁度支二千二百余万贯,眼下积存可供朝廷大灾之年运转数年。”
天下太平后,粮价自然而然会下降,因此按照当今粮价,大汉的财政收入在二千八百万贯,积存五千五百余万,每年支出则是二千二百余万贯。
以如今的积存,哪怕两年不收税都足够维持朝廷运转,如果是类似前几年的大灾之年,更是可以维持数年乃至十年之久。
在刘继隆看来,如今的积存已经足够多了,因此得想办法给百姓发钱了。
对于如何给百姓发钱,自古而今最好的办法都是基建,而最好的基建无非就是修路、造桥、修建堰堤和城池。
这些事情各道都在操办,但规模始终还是太小,因此刘继隆思绪过后便主动开口道:
“朕每夜观史册,思及百年后事,未尝不惕然警醒。”
“今查图籍户册,天下岁增丁口数十万众,循此以往,百年后当有兆亿之众。”
“朕历观史册汉唐,凡国祚逾纪,则豪右兼并,田赋日削,此必然之势也。”
“倘彼时州县匮乏,城垣颓圮,堤堰尽废,黎元何所托命?”
“今太仓岁入虽充,然皆小民膏血,非朕与尔等可私用者。”
“其令各布政司督率府州县官,相度地势,凡河渠要害处悉易土堤为石工,城郭量扩基址。”
“各县主官当虑计百年后民数,绘图呈奏,务以砖石固护闾阎。”
“所奏差事,各县准以日给工食钱三十,募民修筑。”
“都察院遣御史分道巡行,敢有克减工料者,械送京师问罪。”
“凡贪墨官吏,查实即依《大汉律》例,阖族徙辽东、安西、北庭诸司,没入屯田折冲府所效力。”
“尔等其榜示天下,俾共知之!”
面对刘继隆的这番旨意,纵使许多官员都知道自家陛下会在察觉国库充实后将钱粮以工发出,却没想到刘继隆野心竟然这么大。
将河渠堰堤及城墙包砖,并令石工以“石榫卯”来加筑河堤和城墙,这番耗费所需不小。
如今大汉虽然因为有了火药而开采山石变得容易,但能够包砖的城池也不过寥寥百余座,而大汉足以一千六百九十二座城池。
按照刘继隆的说法,这些城池大多数都需要扩建,并且进行夯土包砖。
单这一项便需要动用数百万民力,更别提刘继隆还将工价提高到了三十钱。
要知道如今洛阳城的力夫,每日也就赚三十钱,其它活计轻松些的工作,每日不过二十钱。
洛阳尚且如此,更别提地方上的那些州县了。
三十钱的工价,那些偏远之地的百姓若是听到,恐怕连田都不想种了,只想帮着朝廷干活。
朝廷五千五百万贯积存虽然多,但估计到时候根本撑不了多久。
想到此处,李商隐主动站出来作揖道:“陛下圣虑深远,泽被苍生,然若遽令有司张榜募工,恐百姓闻风趋利,荒废田亩,致岁赋亏减,反伤国本。”
“臣愚以为,宜敕诸县先具状上闻,待朝省勘覆允准,方以本县农隙之时募民应役。”
“每岁量给二三月之期,既不夺农时,又可使细民得资生计。”
“如此则官无乏用之虞,民有兼得之利,实为两便。”
李商隐所言令想到此处的群臣纷纷点头,刘继隆也察觉到了不对劲,见李商隐言之有理,随即颔首道:
“此事由诸位相公操办,朕静待诸司有县佳音。”
“臣等遵旨……”
李商隐、崔恕、萧沟三人先后作揖行礼,刘继隆见状则是继续说道:
“如今辽东平定,待辽东有司兵马操练完备,各道有司兵马尽皆熟练火器后,便可以河东、河北、辽东三都司出兵围剿契丹与奚部。”
“此外,南蛮祐世隆自咸通年间便袭扰西南,责令剑南、黔中、山南、岭南有司诸道调度粮草,自岭南再募新卒三万,严加操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