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1章 终复辽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531章 终复辽东 (第1/3页)

    “臣辽东招讨使耿明谨奏……是役吾军于辽东城外大破渤海国辽东总制大将李居正部,斩首九千七百五十七级,获铠甲兵仗以万数。”

    “初二日,渤海遣使裴颋诣东都请和;臣已勒兵续围辽东城,伏请圣裁攻守之宜……”

    洪武七年五月初九,随着汉军大捷的消息从辽东传来,庙堂之上原本还有些担忧的官员们,莫不欢忭鼓舞。

    渤海国遭受重创,大玄锡遣使的消息,更是令不少官员暗自谋划,试图索要更多疆土。

    对此刘继隆却依旧保持最开始的态度,那就是东辽水以南、浿水以西,长岭府以南。

    尽管这只是比明代辽东多出平壤等寥寥几座城池,但也足够大汉好好消化了,再深入便无法实控,甚至会扰乱本就安定下来的东北局势。

    更何况渤海国已经表态臣属,大汉完全可以温水煮青蛙的先移民实土控制辽东,再从经济着手不断干涉渤海国内政。

    维持个虚弱的对手,总比培养更为强盛的对手要好。

    历史已经证明,东北这块地方的少数民族有足够的实力来形成新的势力。

    联合虚弱的渤海来绞杀强盛的对手,等到本国强大后再直接吞并被大汉所掌握经济命脉的渤海,这无疑更为方便。

    正因如此,刘继隆并未想着激化渤海国矛盾,而是准备就这样吊着渤海国。

    只要战事不停,渤海国从辽东迁走的十余万百姓和前线的两万余兵马就无法安定下来,只能由后方不断提供物资。

    对于大汉而言,维持十几万军民几个月的粮草军饷不算什么,但对于渤海国来说就足以让国内经济濒临破碎,加重国内矛盾。

    刘继隆需要的是虚弱的渤海,而不是死的渤海,维持现状就已经足够,所以他令耿明继续包围辽东等城池,等待朝廷与渤海国议和后,准备接管辽东全境。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六月初,此前忧心忡忡离去的裴颋,再次以使臣的身份见到了刘继隆,但这次他的姿态十分卑微。

    “下国使臣裴颋,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贞观殿上,裴颋按照礼数舞三圈,而后朝刘继隆再三作揖朝拜。

    刘继隆坐在金台主位上,饶有兴致的看着风尘仆仆的他。

    “朕未曾想到会如此之快的与裴大使再见,不知渤海郡王派遣裴大使前来意欲何为?”

    面对刘继隆心知肚明却还故意调侃的行为,裴颋虽然有些无奈,但却还是恭顺道:

    “伏惟陛下圣武天纵,威加海表。前者小邦不识天命,妄抗王师,致有辽东之衅,此诚臣主之过也。”

    “吾王大玄锡,慑服天威,愿举辽东之地永隶大汉版图,岁贡貂革、海东青,永为东藩。”

    “若王师收复辽东,望乞陛下垂恩,请开边市便宜臣国,许我遣学子入太学,习礼乐、读诗书。”

    “渤海地处僻壤,若得沐华风,世世不敢忘陛下教化之德……”

    相比较上次裴颋还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次的裴颋则是可以说完全想着完成任务,根本不敢生出任何小心思。

    见他如此恭顺,刘继隆也收起了戏弄他的念头,沉声开口道:

    “朕膺天命,坐中国而制四夷,四夷皆为朕之赤子。”

    “渤海所为,譬犹童孺负气,朕岂与较哉?”

    “今渤海郡王能悔过迁善,朕甚嘉之。”

    “俟朝廷收复辽东,当于边城立互市,许渤海子弟入辽东官学受业。”

    “其中有俊异者,可升太学,进而肄业国子监……”

    裴颋没想到刘继隆如此好说话,几乎是开口便原谅了渤海的罪责,并答应了开放边市,只是将渤海使者学习礼制改为了学子从辽东日后官学一点点的考入国子监。

    对于已经将大汉官学制度烂熟于心的裴颋而言,尽管此举未曾达到他心中所求,但已经十分不错了。

    想到此处,裴颋便恭敬作揖道:“臣叩谢陛下隆恩。”

    “此事既已定下,汝不日便归国将此事告知渤海郡王,秋收前夕撤军民归渤海。”

    刘继隆定下了时限,这令裴颋感到了艰难,却不得不应下。

    “臣谨记陛下教训,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退下吧!”

    “臣谨退……”

    在刘继隆示意下,裴颋小心翼翼退出了贞观殿。

    在他走后,偏殿内便走出了刘烈及敬翔、谢瞳等内阁大学士。

    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面对刘继隆作揖。

    谢瞳则是作揖过后,将如今南衙群臣争议之事说出。

    “陛下,南衙群臣皆争请乘胜进兵,灭国渤海,收渤海臣民为己用。”

    “臣以为,只是止步东辽水与长岭府,是否再进将渤海长岭、南海等府收复?”

    谢瞳所想的,主要还是辽东的安危,毕竟只是收复东辽水和长岭府以南,辽东的战略纵深还是太短了。

    在他看来,想要牢牢把持住辽东,还是得谋求更大的疆域才行。

    这点便是谢瞳有些纸上谈兵了,毕竟他只在文字上看过辽东地形,现实并未见过,因此刘继隆并没有怪罪他,而是对身旁的西门君遂示意道:“将辽东等处沙盘取来。”

    “奴婢领谕……”

    西门君遂躬身应下,随后便令十余名内侍前去搬来辽东等处沙盘。

    长宽丈许的沙盘,将整个东北和朝鲜、日本等处囊括,基本都是按照刘继隆前世记下的地形所大致刻画出来。

    虽然无法达到百分百的准确,但也足够让众人只管感受到东北的情况了。

    刘烈惊讶于沙盘的精细,而敬翔、谢瞳、张瑛等内阁大学士在见到沙盘上的辽东地形后,顿时便知晓了刘继隆为什么没有继续选择深入。

    长岭府以南尽是山地,哪怕从玄菟到边地只有不到二百里,可这二百里山路足够渤海兵马走数日,而那些山城搭配上汉军的火炮,简直就是渤海军的噩梦。

    “是臣愚见,陛下圣明……”

    谢瞳果断承认了自己的冒进,而刘继隆也解释道:

    “辽东广袤,朝廷秩序将玄菟、辽东城、平壤等处滩涂围堰填土,便可得耕田千万。”

    “以朝廷之力,想要牢牢占据辽东,非百万人而不可。”

    “眼下辽西填土造路,非十余年功不可成,迁徙百姓唯走海路。”

    “传旨南衙,以河北、河南两道百姓为主,凡迁辽东之民,免田税三年,每口发田二十亩,每户发耕牛一头。”

    “河北、河东、河南诸道犯者,皆与家眷发配辽东,编入屯田折冲府。”

    辽东全境收复在即,迁徙百姓的事情自然要提上日程。

    以耿明奏表中所见,辽东已经开垦并遗留的耕地足有百万亩。

    尽管当地产出不过七斗,但七八亩地足够养活一口人,按照每口发田二十亩都足够迁徙二十万人前往。

    免除田税并没有什么,毕竟朝廷需要的是辽东有粮。

    只要辽东有粮食,即便不收税也没事。

    在辽东买粮一石,可抵从河北、河南买粮三石。

    粮食越多,朝廷能迁入的百姓才越多,辽东才能得到长久地开发。

    “臣领旨……”

    敬翔等人纷纷作揖应下,而刘继隆则是将目光继续投向沙盘:

    “敕令南衙,设辽东道及三司,以东辽水以南设开州(四平)、玄菟及诸城设沈州,改玄菟为沈阳。”

    “辽东及诸城设辽州,治所辽东;辽南等处设盘州(盘锦)、连州(大连)、丹州(丹东)、安州(平壤)、建州(新宾)等五州,总计八州,道治辽东。”

    “辽东都督使司暂设兵额两军团三万人,按察使准其兵备道置州兵一万人。”

    设三司八州治辽东,这步迈得有些大,但这却是刘继隆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明朝的教训就在眼前,明代辽东在洪武、永乐年间都算安定,但由于人口太少而设都司管辖,也就是靠军户维持经济的军管区。

    朱元璋和朱棣的想法如出一辙,试图用卫所军户开发辽东,然后等辽东情况差不多再转为民户,以此恢复辽东生息。

    然而事情的走向与二人所想完全背道而驰,后续的皇帝不仅没有让辽东百姓繁衍生息,甚至废弃吉林船厂,放纵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南下。

    此举导致臣属大明,且文明程度不低的海西女真遭受打击,本来被洪武、永乐两朝经营繁华富庶的六城之地被蒙古劫掠破败,明朝在女真中威信扫地,继而导致辽东需要承受女真、蒙古两面入寇。

    军事不安稳,民生自然无法保证,军户南逃也就成为定局,人口不足则无法设立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

    没有自己的三司,就代表辽东永远在行政上低人一头,民生治理无从谈起,毕竟不可能指望山东布政司会花大力气去治理辽东。

    正因如此,哪怕如今辽东人口稀少,刘继隆还是坚定设下三司。

    即便起初开支大些,但随着百姓不断迁入,辽东荒田不断开发,朝廷始终能从辽东收回成本。

    眼下的气候即便相较盛唐来说十分恶劣,但也总比明清时期好多了。

    清代靠上千万闯关东的百姓能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利用人力和畜力开垦上亿亩耕地,大汉即便没有那么多人口开发辽东,也总归不会差到哪里去。

    毕竟大汉的人口主要还是在北方,产量地也主要在北方,这与明清两代是不同的。

    想到此处,刘继隆的思绪渐渐飘远,而退出紫薇城的裴颋也没有多休息,只是在得到刘继隆旨意的翌日便出发返回了渤海。

    待到七月中旬,裴颋方才返回了上京城,而大玄锡也按照约定开始撤兵。

    三万渤海边兵,近万战死辽东城外,还有千余负伤死在城内。

    三万大军折损三成,整支军队的士气早已跌落谷底,得知和谈成功并要撤回长岭府时,辽东城内的渤海将士纷纷喜悦叫嚷。

    李居正最终带着不足两万的残军及三万多辽东城百姓撤回了长岭府,而对于城内不肯迁徙的数千汉家遗民则是选择放任不管。

    八月末,汉军全面接管辽东主要的八座城池和九座山城,得遗民万四千余口,渤海更名为大汉渤海国,不可称陛下。

    其国遵循大汉年号,其王若薨,则以大汉赐谥为主,不可僭越自称。

    此战的结果令四周诸国诸部侧目,新罗、日本更是第一时间派出了使臣,乞请朝廷能准许派遣学子学习大汉华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