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回 大手笔整顿军政 争平等终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回 大手笔整顿军政 争平等终结... (第2/3页)

两种蓄兵于民的策略比较容易。而且,因为大宋缺少良马,边境上常年与金、西夏、周边诸部进行交易,以换取马匹,种马的来源可以更好的解决。

    皇太子在这样大动干戈之前就建立起监察台,也是担心地方上在进行变革的时候胡来。监察台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地方上不服从命令或是随意改变政令的行为,但要好的多。监察台派出了监察官员,如果那些地方官员不愿意推行,就开始对其进行清查,吓的地方官员不得不推行。

    军制的改变虽然也让那些守旧之臣担心,但整个军队层级的设计是重头轻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集中在朝廷手中,而且军队的后勤也还掌握在国家手中,不怕有国家变乱的风险。各级谋士团的设立,反而使得有军事素养的文人可以大量进入军队担任官职,还给予了他们对将领的牵制权,这也使得士林们对此次的改革接受度较高。

    在地方军制改革正在比较顺利进行的时候,理学大师朱熹再次上书,认为练兵修武、恢复中原都是胡说,反对现在所进行的军制变革,他觉得只要能够紧守疆界,修正德业、严明纪纲,就能使金人感到恐惧,不战而屈人之兵。

    看到这份长达万余言的上书,皇太子赵惇本人是觉得既可笑又有些恼火,朱熹身为当今的理学宗师,在儒学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这种只要自己立身明义,就可以决胜于朝廷之内、播远威于外国的思想,会让不少士林中人更加的死守所谓的“义理“,而不知变通,牵制朝廷的变革。

    为了理清大家的想法,也是确定国家未来的方向,皇太子赵惇下旨,以朝廷的名义招朱熹、陈亮和各儒家学派的主要成员入朝,要求他们公开讲述自己的主张、互相辩论,以正理义、明事非。

    陈亮在辛弃疾处接到朝廷旨意,知道此次是皇太子准备借解决儒家学术之争,来理清偏安一方的主和派和立志恢复的主战派的争执,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