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大手笔整顿军政 争平等终结... (第3/3页)
下朝廷将来举措的基础,便与同时被诏入京的辛弃疾一同启程。
其他被征召的儒家宗师和学者大都也对儒家现在的学术乱局不满,认为要保证国家的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学术的核心,所以也纷纷应诏上路,赶往京师临安。
但朱熹却上书拒绝入朝,认为天理为规、无需辩驳,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正心诚意”之论。直指太子用心不正、急切过度,所用臣子都是“至庸走卒”,指责朝廷的备战是浪费资财,并要求天子赵昚重新理政。同时提出了六项“急务”:重新教育太子并为太子选妃,选任刚明公正者为臣,振纲纪、变风俗,养民力,修军政。
如此指斥主政的皇太子、批判大臣,比当初被认为是“狂妄”的陈亮上书还要过分。朝中官员们得知之后,纷纷上奏章谴责朱熹和理学“欺世盗名”,认为理学是伪学,要求朝廷明禁理学、以正士风。
这次,一向反感理学的皇太子却并没有立刻借机对理学采取行动,而是说服众臣,认为道理不辩不明,还是给朱熹一个说明自己理论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的明事非、识真义。朱熹上书中唯一还得到一些臣子赞同的,只有尽快给皇太子选妃这一条,但又被皇太子给否定了,他以祖父丧礼也应按三年守制尽孝为由,再次推拒了选妃的建议。
赵惇随即再次下旨明确告知朱熹,此次学术之辩不以亲近、不认好恶,一切以学术争辩的结果而论。如果他再不赴朝,那么朝廷就会把理学作为伪学进行严禁,查禁箸作、封闭书院、禁棝学子。
知道此次无法躲过的朱熹只得启程赴京,临行前对友人说道:“皇太子信重陈亮、辛弃疾等人,意欲北伐中原,不顾事实情况,全不知国中尚有太多可虑之事。此次辩论,不过是走个过场,理学被禁只在眼前了。”
友人劝他不必过虑,还是赴京看看实际情况再说,也许结果不会那样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