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八章 袁绍求王 (第3/3页)
场势均力敌的辩论。反对给袁绍封王的,只是堪堪和支持给袁绍封王的人战成平手。当然,这一切,都是王奇的亲信大臣们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王奇实际掌握着朝政,所以这场辩论,并不是代表了朝廷真正的意见。
而王奇这一派迟迟没有表态,则是因为当这个表章上来的时候,王奇已经悄悄的离开京师,暂时没功夫处理这件事情了。荀-等正直的臣子几次上门找王奇,都被许褚以主公随侍王老夫人去拜祭王允了为由,拒绝在了门外。
实际上,王奇还此时还真是和王老夫人在拜祭王允,也许是刚开始时太热衷于权势了,现在王奇有了一定的地位,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怀念这位老人。
今天特地带了蔡琰,貂蝉,黄月英,两子一女,陪着老夫人前去拜祭王允,将自己即将娶黄月英入门的事情,告祭王允。
王允的墓既不是在洛阳城中,也不是在并州老家,而是被安放在了邙山附近光武帝的陵寝周围。像王允这样大汉的忠臣,朝臣们本来是打算将他陪葬在灵帝的陵园中的,但王奇嫌灵帝名声不好,就改到了光武墓附近,虽然不能正式的入刘秀的陵园,但也算是紧挨着他了。
黄月英在府中这么长时间,早就和王府上下的人打成一片,上至王老夫人,下至丫鬟仆役,都对她尊敬有加。这次王奇既然得胜归来,按照王老夫人的意思,就是赶紧将两人的婚事办了。所以才会有今天上陵这件事。当然,王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躲避一下朝臣们问他关于袁绍封王的这件事情。而为了局势发展的需要,刚一出陵园,王奇就不小心“病倒”了。
王奇这边来上陵,那边荀-他们当然不会这么闲着,刚开始以为王奇马上会回来,哪想到王奇走了三天,还没得到他的回来消息,这下荀-他们坐不住了。那些拥护给袁绍封王的大臣,受了袁绍等诸侯的不少好处,经常给刘协和其他大臣送礼物,那些大臣们还好,这刘协收了几次礼,再加上一些宠妃的枕边风一吹,却开始对袁绍封王这件事动摇起来。
刘协并不是完全没有王权概念的人,他也知道封异姓王的坏处,但是那些宠妃的言论,却是经过一批高级谋士构思的。她们声称,如今王奇独揽朝政,刘协的皇位已经不稳。如果外面有诸侯制约的话,王奇就不敢对他这个皇帝乱来,劝刘协封袁绍为魏王,甚至是再多封几个诸侯王。刚好刘协的确受过贾诩李儒等人的胁迫,对于这样的事情很顾忌,才决定考虑是不是真要封袁绍为王。
刘协毕竟年轻,他也不想想,如果没有李儒等人的默许,那些宠妃怎么敢将这样的言论对他说,就算她们说了,贾诩他们会给刘协做主写圣旨的权力吗。
初平四年七月末,当荀-亲自去邙山将“病中”的王奇拉回京师时,刘协已经趁着反对的主力大臣不在,正式下旨册封袁绍为魏公了。
反对给袁绍封王的中坚力量是荀氏兄弟,其他人如戏志才等,虽然早就看出这里面的利弊,但得到王奇叫李儒等人作的暗示后,就已经不再是坚决反对了。当荀-去找王奇,刘协趁机提出要给袁绍封王时,他们都对此选择了不反对,让刘协的这个乱命得以通过。
荀-听到消息以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大呼一声“汉室不幸!”哭倒在地。
虽然刘协没实权,但作为天子,他下的圣旨对于有心人来说,已经足够了。袁绍要的就是这个名义而已。这个先例一开,大汉朝廷真的算是完了。
王奇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下令“追回”圣旨,第二个反应则是将袁绍勾结异族的消息公布,宣布袁绍平定公孙瓒是勾结异族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已经让他成为整个大汉的敌人。命令军队整军备战,随时准备出兵讨伐袁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