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八章 袁绍求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八章 袁绍求王 (第2/3页)

刘协无道的话,自己也只能仿效霍光当年废掉昏庸无道的昌邑王那样,将刘协的帝位废了,另立新君,而不能让他将帝位禅让给自己。

    选择王莽就不一样了,王莽刚开始也是像霍光一样,行事小心谨慎,当时的人们都以为汉朝要又出一个霍光了,后世不就有句说“王莽谦恭未篡时”吗。直到后来王莽封安汉公,受九锡,封假皇帝,人们才认识到了他的真面目。有了王莽的先例,忠于汉室的臣子,一直将要求封王封公的行为,视为即将叛乱的前兆。而如果要求加九锡,那就是真正的准备接受皇帝禅位了。

    王奇因为手下臣子中有不少忠于汉室的人存在,不便,也不想直接逼迫刘协禅位。即使是当了独揽朝政的丞相,也还只是挂了个假节钺的特权,并没有给自己涨封地加爵位,更没有受九锡。本来准备等天下大势已定,再动手篡位的,但现在却让事情出现了一定的转机。如果袁绍先要求封王封公,而自己暗中使点手段,让他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话,自己到时也要求封王封公,不就没什么问题了吗!

    异姓王号一封,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必然尽失!但是对王奇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朝廷的政令只是名义上在地方实行,自从吕布劫持汉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真正服从朝廷的诸侯了。诸侯们都知道,现在朝廷已经完全由王奇掌握,服从朝廷,其实就是服从王奇,这样的事情,各路诸侯都不愿意接受,只不过没有直接挑明罢了。

    袁绍这次要求封王封公,干脆,就满足他的这个要求,直接将彼此的关系挑明,别再假惺惺的还要挂在汉室的名头下!还可以来个大封诸侯,给每个有实力的诸侯一个封号。大家挑明了打,来个诸侯争霸。到时以荀-等人的才能,应该能够明白,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才是保证争霸胜利的关键,到时他们应该会选择支持自己,去取代昏庸的刘协吧。

    心中有了计较,也就没有再仔细商量的心情,除了留下贾诩李儒等几个阴谋家加亲信,商量具体的事宜,其他人都被他客气的遣退。

    **********************************************

    初平四年夏,车骑将军袁绍平定幽州。七月,袁绍上表向汉天子刘协报捷。

    同月,前青州刺史焦和,袁绍委任的平原太守袁谭等十几个州郡大员,同时上书朝廷,认为袁绍功劳甚大,应该封王。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

    虽然袁绍当即就上表推辞了此事,但天下人都知道,这其实都是袁绍的安排。

    在有心人的宣传下,天下百姓和各路诸侯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也许是刘协昏庸的名声已经传开了,大家都没有去追究袁绍这样有谋逆性质的举动,而是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集中到了京师洛阳。想知道汉家朝廷,代表汉家朝廷的王奇,将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特别是各路诸侯,袁绍的这一举动,无疑点燃了他们各自的野心。这些诸侯,实质上不服从朝廷,却也并没想过要脱离朝廷自立。几百年根深蒂固的汉家观念,让他们只能在暗地里偷偷的做做皇帝梦。现在袁绍的先河一开,却一下子让他们真正动起了这番心思。

    有几个能力强一点的诸侯,甚至已经叫自己在朝中交好的大臣,暗中帮助袁绍,帮助他得到王号。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袁绍的先河一开,自己就肯定能同样要求朝廷封国,即便当不了皇帝,先当当诸侯国主也还是很不错的。

    也许是知道了天下人的目光都在看着自己,面对要求给袁绍封王的事情,大臣们积极的在朝堂上展开了辩论。

    本来应该是一面倒的辩论,由于亲近各路诸侯的大臣们的参与,再加上王奇手下一些人的暗中操作,竟然变成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