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楚国的伤与痛 (第3/3页)
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孙武年轻时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No.9 白袍儒将——陈庆之(南北朝梁)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陈庆之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性格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陈庆之开始只不过是个陪着皇帝下棋解闷的,但是皇帝一道不合时宜的命令,陈庆之不合时宜地带了兵,拉起了一场不合时宜的北伐,从此陈庆之不合时宜的一发而不可收拾。
陈庆之在仅有7000兵的力量,没有任何兵员补充的情况下开始了北伐(皇帝仅仅是想让他做做样子,打打酱油而已),从铚县至洛阳,行程3000余里,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先后竟然击破了北魏数十万大军!!虏众三十余万,收复了中原大片失地而无一败绩!!
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当时陈庆之和部下穿白袍作战)。但陈庆之兵力太少,守城是不可能的,最后只得撤回国内,撤军时北魏军队只是尾随其后与陈庆之保持一段距离而不敢攻击。但悲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支百战百胜的7000人部队没有损失在战场上,而是在渡河时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陈庆之本人也只好乔装成和尚潜回国内。
No.10 万里长城——徐达(明)
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字天德,濠州 (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农家。徐达谋略过人,治军严明,智勇兼备,战功卓著,在帮助朱元璋攻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北伐元军,消灭元朝等重大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后,因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且先后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并称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1385年2月,徐达因病去世(一说被朱元璋害死),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死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赐葬钟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治军,号令严明,士卒都愿意以死效命。由于他长年在外征战,加上他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使他获得了“谋勇绝伦”的称誉,甚至连明太祖也与他有“布衣兄弟”之称。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徐达是战争游戏的出色玩家,他将陈友谅玩进了绝路,将张士诚玩进了牢房,将赫赫无敌的蒙古骑兵玩出了漠北。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从来都是由北向南的固定剧本,却在徐达的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1368年的明朝的北伐战争,徐达的汉人和他的骑兵部队在中华大地横空出世,亲率25万大军两路北伐开了中国历史南方统一北方的先河,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彻底终结蒙古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敲响了元朝分裂与灭亡的丧钟。真正的决战在太原开始了,面对蒙古第一猛将扩敦帖木儿的十万蒙古精骑和围点打援的战法,徐达以夜袭战的方式将蒙古军打得全军覆没。在之后的定西兰儿峪会战中,徐达再次以中央突破的战法击败扩敦帖木儿,打得这位蒙古第一猛将扔下部队带着老婆孩子仓皇逃窜,这是两场明蒙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仗,徐达先后消灭了蒙古近二十万精锐部队,是对苟延残喘的蒙古帝国最沉重的打击。
徐达是明代开国元勋,转战全国,为什么“独山海关之人思慕之深者”?商辂《显功庙记》说得好:“若王之设险守国,使百年之间敌国莫能窥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盖王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威烈非他处比,庙祀聿严有以也。”因之,山海关士绅百姓感恩戴德,岁时祭祀。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雄关天险,拱卫明代京师近三百年,明清易代也是从这里揭开了序幕。“筑关设卫”的徐达在历史上是不朽的!
TOP8:大明炮神——袁崇焕(明)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
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下山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叛变才得以打进来。
这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