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二章 楚国的伤与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十二章 楚国的伤与痛 (第2/3页)

界,两方的实力之悬殊另人咋舌!

    垓下之战:以10万兵力敌韩信50万,败亡,非战之罪也

    项羽8年战争中身经70多战,除了垓下之战,在数量,形式的绝对弱式下战败,可以说再无败绩!

    No.4  中兴之君——刘秀(东汉)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 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 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

    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刘秀的统一离不开武力,但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采用种种灵活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见。

    刘秀的一段话却说明了他辉煌的战绩背后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将岑彭率兵跟随刘秀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弇包围在上。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刘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的感触让后人唏嘘不矣。

    No.5  大司马——卫青(西汉)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西汉著名将领。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 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 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茂陵东北。谥号为‘烈’。

    No.6  武安君——李牧(战国赵)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一句话,李牧名将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李牧的赫赫功业开始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后来李牧被调防守秦国,面对秦国的绝对优势兵力,李牧出奇计两次击破秦军,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但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可惜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李牧事先已经知道赵王要杀他讨好秦国,单骑出逃,结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赵王派来的追兵追上并杀掉,死不得其所。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李牧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No.7  兵圣——孙武(战国吴)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