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德国航母(上) (第2/3页)
下他这几十年间的际遇其实也颇为不顺,而究其缘由,可以说他这个人“不懂顺应时势”。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年代里,他提出不能闭门造车,结果在那十年里遭到了批斗;而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面对技术引进的热cháo,他却又反cháo流地批评各种崇洋媚外的行径、指出自力更生的传统不能放弃,结果遭到群起围攻而被迫早早离开了一线的工作岗位(对一位热爱科研的专家来说,在科研一线工作到死,远比在家“颐养天年”要幸福得多)
“其实沈鸿说的一点也没错,只是国内总是唯上是从,政治正确远比实事求是重要得多。他这种直xìng子自然吃不开,除非有领导能够给予他全心信任和重用,或者他自己就有足够高的地位和权力”,胡卫东想到这里,终于攥紧了拳头。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没过多久,胡卫东不顾“任人唯亲”的非议,任命资历尚浅的沈鸿为中原解放区工业部部长,全权负责统筹和指导解放区的工业建设,而沈鸿也没有令胡卫东失望,在任期间中原解放区的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甚至超过了胡卫东亲自负责的时候。这段经历为建国后沈鸿出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地位虽然不及财政部、国防部这几个核心部委,但比一般的部委却要高得多,因为其下辖的几个部委同样也是正部级单位)乃至后来担任分管全国工业建设的政务院副总理奠定了基础,而他这位奇才也在更大的舞台上作出了罕有人及的卓越贡献
虽然战列舰的建造确实可以明显地提升后进工业国的整体工业水平,但胡卫东对兴登堡级战列舰如此地关注和投入,与他的个人兴趣也不无关系。与之相比,胡卫东主动将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争取过来,则完全是出于航母本身的价值,不管国内用不用得起,先将相关的技术储备下来总是不会错的,反正有德国人提供全方面的支持,怎么也比以后自己独自摸索要快捷得多。
不过,二战航母的技术含量虽然没后世那么高,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出来并形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