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三夜 乌江之挽歌(三) (第1/3页)
第三夜 乌江之挽歌(三)
从垓下到乌江边,直线距离不到四百里,若是纵马奔驰,急行军一日夜可达。若是不顾战马死活,十个钟头之内也能抵达,但基本上连马上的骑士也都到了强弩之末,更不用说胯下的马匹。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秦末楚汉争霸的年代,马镫还未明,骑士在马背上无处借力,长途奔袭时更是辛苦。
于战斗方面,没有马镫的骑兵在高冲刺时候又极具危险,很容易因为失去重心而跌落马背。再者,骑兵于马上战斗时不敢过于用力,否则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会因为对方的反作用力而跌落马下。或者干脆就要牺牲一支手去掌控缰绳,才能保证重心稳固。而要实施骑射这种高难度技巧,更是要减慢行或者干脆下马,完全失去了骑战应有的高机动力。
因此,在没有马镫的时期,骑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更多的是依靠马蹄践踏来形成对步兵的伤害。即便是战国和三国时期的诸多名将们,他们对于骑兵队应用依然停留在浅层。作为辅助兵种,骑兵放在两翼后方,配备弓弩。用于侦察,骚扰,偷袭,断后,追击等。
记得当初在渭南之战中,张伟与司马富强联手对付成宜,便是利用三国骑兵没有马镫的缺点,巧妙地让对手失去重心,才得以将当时就有B段位的对手斩杀。
直到公元三世纪初的西晋时期,作为上马用的单镫才终于被明,又经过十数年的改进,直到东晋时期,具有实用性的双镫才运用于骑兵。
对于研究战争史的司马富强来说,马镫的出现和展他都是相当清楚的。据他所知,考古界现最早的马镫实物来自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葬里,而在更早的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琅琊王氏族墓群里则现了装有双镫的陶马。
也就是说,直到东晋时期,中国才真正进入后骑兵时代。不需要高的骑术,只要经过短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