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结局 (第3/3页)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地爱怜子女,为了我们人生的幸福,真是左叮咛、右叮咛。

    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妈跟我说,你嫁到人家家去,要多留几个心眼。你别那么傻,我告诉你,你一定要悄悄地存私房钱,你那个存折就拿回来,妈妈给你放着。你放到家里会被对方发现的。”“你别傻,我告诉你,那个活儿,你看到公公婆婆在,你就赶快干,不在的时候,就让你老公干。”甚至还说,“我跟你讲,要是谁敢欺负你,你根本不要怕,你就给我回家来,爸爸妈妈给你撑腰,就把他们晾在那里,看他们怎么办。”我们想想看,女儿要出嫁,父母是给予她这些叮咛,是在诅咒儿女,还是在祝福?请问,女儿嫁到这个家庭会幸福吗?因为她的内心装的都是家人给予她的怎么样跟对方去对立,怎么样去耍心眼,等等,所以那份真诚失掉了。今天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夫妻之间的冲突,家族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厉害,都是源于我们迷失了,我们失去了圣贤的教育,我们对这些道理不明白,不知道怎样才能够真正带给儿女幸福生活,我们不知道幸福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女儿在出嫁的时候,听到父母一番叮咛。实际上女儿在没有出嫁以前,乃至她整个成长的过程,父母都给予她女德的教育,点点滴滴都在培养她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媳妇。

    培养她待人处事、应对进退接物的能力,培养她做家务的能力,方方面面的能力都要培养。从我们老一辈身上,我相信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我母亲的妇功那真的是做得很好,我们这些女儿没有一个学到。七个孩子,纳鞋底、做鞋子、做棉裤棉衣、缝被子,所有这些活儿母亲都会干,我们从没有在街上买过什么衣服。我们的长辈都为我们表演出来,只是我们那时候真的不懂得去学习,也不善学,但是这些印象很深刻。从小对女子进行妇顺的教育、妇道的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她婚后生活的幸福。

    《礼记·昏义》当中有这么句话,“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嫁到别人家,放在首位的是要敬奉公公婆婆,要顺公公婆婆。不是两个人躲到小房间,在那里你侬我侬,只要我们两个人好,跟你父母没关系,跟你的兄弟姐妹也没关系。能好得了吗?今天很多的家庭不幸福,源自于婆媳的关系不和睦。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母亲,先生在中间,他怎么来处理这个关系?

    每天就在那里灭火,身心疲惫。我们想想看,这个先生会不会长寿?可能都会早夭。真是如此。

    首先是“顺于舅姑”,接下来是“和于室人”,要跟家族所有的人,跟妯娌、小叔子、小姑子都能和睦相处。你看,跟小姑子不和睦,春节坐在那里吃饭,你坐上来,她就跑掉,她坐上来,你就跑掉,你看那个家庭气氛多么不愉快。“而后当于夫”,她是承担一个家族的一份责任,最后才会去考虑跟先生的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及其他。我们讲到这里也了解了,女子的教育太重要,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女人家承担一大半。娘是什么?是世界的源头。“源头不浊,水流自清。”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句话,“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您看女性的教育多么重要。王凤仪先生在民国初年兴办女义校,专门培养女德,尤其是女性的柔顺。

    凤仪先生就讲道,“媳妇要性如水”,做儿媳妇的,要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而且水在最低处,随方就圆。所以,女性要学水的精神,时时刻刻都顺于舅姑,随顺自己的先生,这个家庭就会和睦。要是你强,我比你还强,这个家就翻天了,儿女可能都会受到非常大的伤害。

    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士人、士大夫、诸侯,他们的女儿出嫁前,要进行三个月女德的教育。培训的内容就是“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我们来看看,古人对“妇德”都有哪些标准。“第一贞操,第二孝顺,第三温和,第四恭敬,第五慈惠,第六勤俭,第七明义。”“妇言”是哪些内容?“妇女诫多言,言必庄重诚恳,不邪言,不巧言,不谗言,不疾言,不戏言,不妄言。”再往下看,“妇容”。“妇女宜修饰仪容,端庄温和,不作骄态,不作媚态,不作忧态,不作狠态,不作狂态。”还有“妇功”,“妇功者,织布、织帛、织锦、绣花、制衣冠履带……烹饪、制酒、制酱……”当然,我们现在不需要织布了,都有成品可以去买。我们学的是这份精神,我们在家里怎么样把饭菜做得更可口、更营养,家里收拾得更整洁,让自己的先生、儿女一回到家,感觉真的是整洁温馨的一个温温暖暖的家,这是我们女子的责任。

    最近有一个企业家告诉我,他要办一个女德学校,另外有一个校长告诉我,他也要办一个女德学校,我听了都非常赞同。现在有很多人,都希望赶快把女德学校办起来。当然了,我们中心,还有很多公益团体,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把这些女德的教育融入我们的课程当中,融入我们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

    我们今天了解了女子的四德,也期许我们在座的父母,假如您家里是女儿的话,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开始给她规范,进行良好的教育。因为女儿是未来的母亲,她要相夫教子,她要承担家庭的这份传宗接代的责任。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都是谁培养的?都是母亲。

    再来,除了这些女功之外,女子在闲暇的时间还要弹琴,还要会琴棋书画。这跟《弟子规》的教诲是相应的,“有余力,则学文”。

    每一道礼,表的都是责任

    新郎接上新娘之后,过去是马车,新郎官要自己坐在马车上,把车启动,启动以后轮转三圈之后他又下来,交给其他的人,他又坐上另外一辆马车,赶到前面去迎接新娘。也就是说,新婚大礼的那一天,夫妻成为一体,走到一起成为一家的时候,是先生亲自启动了迎娶新娘的这辆马车。先生真正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这样一份责任和使命。

    把新娘迎娶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他们会第一次共进晚餐,这个叫“同牢而食,合卺(jǐn)而饮”。夫妻各自都有一份饭菜,同时又放了三份饭菜,有侍者把这些饭菜夹到他们的碗中,夫妻同吃一碗饭,表示从今以后就成了一家人。当然,通过这样一个礼节,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彼此都没有来往过,没有打过交道,让他们夫妻之间变得亲密起来,不会觉得很陌生。

    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吃得很饱呢?它是一个礼仪,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吃一口饭、吃一口菜,浇点酱,只吃三口而已,叫“三饭告饱”。吃完之后,还会喝一点酒,目的是为了漱口,同时安食气,这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方法。喝酒的时候会拿一个葫芦,把这个葫芦剖成两半,盛上甜酒。葫芦瓜里面的肉是苦的,而酒是甜的,表的就是从此以后要同甘共苦。夫妇从今天起地位相等,尊卑相同,祸福相共,命运相结,从今以后,夫要领妻成道,妻要助夫成德,共同担当起家族的责任。

    所以古时候结婚,不是女方一到了男方家里就见公婆,先是举行这样的仪式,喝交杯酒。第二天清早,儿媳妇就要沐浴更衣,穿得很整齐,去拜见自己的公婆。见公婆一定要提礼物,公婆坐在主位上,接了礼物之后,抚摸一下,表示已收下了儿媳妇的礼物。这个时候,公婆还要给儿媳妇敬一杯甜酒,表示我们完全认可了你。拜见公婆之后,这桩婚事才算是圆满。

    接下来,儿媳妇就开始去备一些吃的,再来敬献公婆,这个也叫“成妇礼”。也就是从今以后,婆婆把家庭的重任就托付给了儿媳妇,从此以后,“婆婆性如灰”,她就不管了,

    里里外外就交给媳妇去打点了,你就是我们家的主人了。儿媳妇弄点吃的给公婆,表示从今以后也改口了,“爸爸妈妈,我就要开始行我做儿媳妇的本分,开始侍奉、照顾、孝顺你们了。”所以每一道礼,都在表夫妻双方的责任。

    今天来到现场的,有已婚者、有未婚者,可能还有不婚者。可能有人就想,“我现在才知道,可是我已经结婚了,能不能补办?还要不要重新来过?”不用了,有没有走过这样的过程和形式不重要,重在我们提起对婚姻正确的态度,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婚姻生活经营得更圆满,心量和眼界能够更广阔,不仅仅为儿女、为祖先考虑,还考虑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绵延。

    没有结婚的人,参加这样一次传统的婚礼,就会时时给自己一份提醒,将来要结婚的时候也能够效法,也能够对这个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个婚礼的过程,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摄受其心,生起戒慎恐惧、郑重其事的一份态度。夫妻之间通过这样的仪式,在往后婚姻经营的道路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或者发生了什么样的不愉快,都能不忘初心。蔡老师讲,很多人在那里吵架,要去离婚的时候,人家问,“为什么要离婚?”想了一下,“为什么离婚的?”想不起来了,可能就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到法庭。假如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慎重的过程,当我们发生一些冲突,“来,把我们结婚的那一段光碟放一下。”两个人坐那儿,把这个光碟看完之后,有没有事了?没事了。永远不忘成婚的这份初心。婚姻是道义、恩义、情义的结合,绝不是为了两个人的私情,这样的婚姻没有办法长久。

    我们再来分析今天整个婚姻的状况,“我是不是要离婚?”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不多?真的,假如没有学圣贤教育,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蔡老师有讲到夫妇关系的经营问题,讲完之后,私下里我们就去了解,一些朋友说要是不学圣贤教育,他早就离婚了。没有学圣贤教育的时候常常就想,我要换一个老公,我要换一个妻子。只要不高兴了就会这么去想,所以都是建立在我的需要、我的感受的基础上。这样的认知非常地自私和狭隘,没有真正替对方考虑,没有替对方的父母考虑,更没有替自己的儿女考虑,更谈不上替祖先考虑,替国家社会、民族考虑。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育,他们说,真的是圣贤教育挽救了我。甚至很多的家庭破裂之后,因为学圣贤教诲,懂得了反求诸己,知道了婚姻是一份责任,而不是情欲、情感的相交。所以,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通过不断地参加这样的活动,都会给予我们一个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被提醒的,假如我们常常被提醒,时时内心就会提起正念,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偏颇,礼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今天离婚率越来越高,下一代受到的伤害越来越大,整个社会局面混乱,其实多是出自家庭,夫妇之道没有了。没有夫妇之道,我们民族的繁衍、发展都已经不健康了,都扭曲了,我们的文化何以保持下去呢?

    所以在经典当中讲到这么一段话,“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夫妇之道苦”,所谓的苦,女不忠了,男没有义了。跟别人私奔了,被人离弃了,等等,夫妻的经营、夫妻的相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有一个男子喝醉了,躺在他的小区,保安说,“你怎么不回家,你别躺在这儿,会着凉的。”他说,“我哪有家。”“那栋别墅不是你的家吗?”“那只是一栋房子,那哪里是家呀。”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什么是家?有温暖的地方、有感恩的地方、有付出的地方、有关怀的地方才是家。所以,我们不忘初心,夫妻之间永远把恩义、情义、道义放在心中,家庭一定会经营得天长地久,一定会圆满。我们这次举行这场婚礼,我们也希望能够带动社会的风气,包括我们今天的婚宴,都是素食。我们希望能够倡导健康、环保、节俭的婚姻,在这个新婚的日子,我们不应该因为我们的快乐去伤害其他的生灵,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我们也希望未来举办婚礼,也能够倡导素食。我相信,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时候,一定为我们的子孙积下了很厚的福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最后,有一个长者对婚姻做了一番这样的总结。

    婚姻者,人类传种之大事,民族繁衍之根源,伦理道德之权舆,社会组织之基础也……其他生物无婚姻制度与礼节,唯人类有婚姻制度与礼节。故人类之生存繁衍有道德文明……男女结婚一事,非仅关二人性欲感情之需要,实为人种延续,民族存亡,文化盛衰,社会隆污之所系。

    婚姻正,则人类绵延不绝,民族生命不断,文化发达,社会繁荣;婚姻不正,则社会之伦理乱;伦理乱,则文化衰;文化衰,则民族弱;民族弱,则人种亡。其关系之重大,较物质生活之衣食住行,尤有过之。

    的确,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责任和使命,我们的眼光都要看得更加长远,看到千年万年之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否能够继续绵延。这个责任不在于今天的新郎新娘,而在于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华夏子孙,我们都来做这个“传灯”。

    最后,让我们共同来唱这首《传灯》,点燃我们自己,照亮千秋万代。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从遥远的青山流向大海。

    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把漫长的黑夜渐渐点亮。

    为了大地和草原,太阳和月亮。

    为了生命和血缘,生命和血缘。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

    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要燃烧自己。

    我们在这样的一份责任和使命当中,结束了我们对婚礼内涵、意义的了解。好,再次感恩,感谢大家。也祝愿在座的亲朋好友,家庭能够经营得幸福美满。谢谢大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