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结局 (第2/3页)

妇。”君子之道是从哪里开始呢?是从夫妇的相处,是从一个家庭开始的。我们在经典当中也有听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夫妇这一伦正了之后,夫妇相处和睦,彼此尽本分承担起一份责任之后,百姓就会归顺。所以君子不用出家,德教已经加于百姓了。一个团体也是如此,领导者的家庭和睦,整个团体也会绵延不绝。一个企业家现在很有实力,也很有钱,可是假如他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因为这违背了天道,不符合自然的法则。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三代明王”指的是夏商周,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他们都是一代明君。这些明君执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什么意思?妻子,是祭祀祖先,孝顺父母、相夫教子最重要的人,你能不敬重她吗?我们常说古代女子没有地位,女子很悲哀,所以才要革命,要男女平等。可是《哀公问》这篇经典中,连这些圣君明王都很敬重妻子,他敬重是因为看到这份责任、使命。你看这个心量眼界是不一样的。假如我们今天只是把心量和眼光盯在我们自己的需求上,自私自利,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这段话。“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儿子,是我们祖先的后代,他要承传祖先的家业、文化,你怎么能够不敬重他、不培养他、不爱护他?所以这些言语,提起的都是一份责任和理智。假如我们不去读经典,可能真的没有办法了解古人对婚姻的这样一份责任、心境。

    讲到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君王要敬他的妻子、儿子。当然,作为一个君王,他是无所不敬,他还要敬爱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父母如根,我们如树枝,假如我们伤到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伤到了亲人,这样就是大不孝。《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孝经》也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要行孝道,都把父母装在我们的心中,不要糟蹋自己的健康,吃饭要适量,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都要有节,这是时时尽孝、行孝。君王能够做到这三点,推而广之,敬其身,就会去敬百姓之身;敬其妻,就会去敬百姓之妻;敬其子,就会去敬百姓之子。这就是我们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就是“泛爱众”,就是我们所谓的“治理国政,以爱为大”。夫子从头到尾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将我们心中的这份爱广施于大众、广施于他人,也告诉我们这个爱的先后次第。假如这三点君王都做到了,真的就是天下和睦,万民归顺。这是通过夫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了解君子为什么会如此敬重婚礼的原因所在。

    古代婚礼的“六礼”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婚礼的礼仪程序。“婚”字原本是黄昏的“昏”,包括我们刚才说到的《昏义》,为什么用个“昏”?“昏”是黄昏时刻,古代娶妻都是在黄昏,太阳落山的时候。《三礼目录》告诉我们,“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意。”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昏时娶妻?那个时候刚好是阴阳交合之时,“阴来阳往”表这个男女,一阴一阳,符合自然法则、规律。“新娘则因之而去”,这个时候娶亲,夫唱妇随,妻子就跟着走了,所以叫“姻”。“婚姻”就是这样来的。整个婚礼有“六礼”,六道程序。首先是“纳采”。纳采就是正式提亲,比方说我家的家长看上了你家的女子,就派一个使者或者媒人去提亲,“我们看上你家的女子了,不知道

    我们提亲,你们会不会同意?”那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提亲,初次见面,中国人很重视人情,总不能空着手去。提亲的时候一定要拿礼物,拿什么礼物?大雁。婚姻整个六礼当中,五礼都是给女方家送大雁。为什么要送大雁?“取其顺阴阳往来”,就是取这个大雁有阴阳往来之意,而且大雁是随阳之鸟,秋天它会飞到南方,永远朝着向阳的地方,有春天的地方。到了春天,它又折回北方。所以送大雁,表的什么内涵?妻子当顺从丈夫,夫唱妇随。

    再来,取大雁飞行时的有序之意。婚娶要长幼有序,大雁是不是长幼有序?它们飞的时候成行,止的时候成列,很有序。我们做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美德。我们的后人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大雁还有一个美德,忠贞不渝。如果有一方先夭折了,剩下的这个孤雁从此以后不会再去找新的伙伴,所以表的是这样一个忠贞不渝的态度,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去效法这样的美德,人怎么可以不如鸟呢?所以古人都用这些动物来提醒我们,很含蓄、很温柔地提醒我们,千万要守住夫妇这一伦、这一道,天长地久,不要随便分手。

    提亲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女方家的宗庙,其实就是让祖先时时参与这件事情。女方家说,“我家女儿恐怕配不上你家的公子。”他们都会很谦虚,人家提出来之后也很欢喜,答应了。接下来,礼的第二道程序就是“问名”。问名就是用一张红纸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都记录下来,然后放在祖先的牌位底下,放上三天。三天之内举家平安,代表祖先已经认可这桩婚事了。同时也会把男女的名字、生辰八字进行占卜。占卜若是吉利,就会去“纳吉”,把这个吉祥的事情告诉女方家里。可是这么一讲之后,大家心里犯嘀咕了,“哎呀,这样做会不会太迷了?”设计这个礼的目的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是加强当事人对婚姻的信心,以及凸显婚姻的光明正大、谨慎隆重。也就是说,婚姻不仅仅是你们两个同意,也不仅仅是你的父母家人为你做主,草率结合就可以了,而是有祖先、家族所有人的参与,经历了每一道程序的深思熟虑这样一个过程。有了这样的礼和过程,会让夫妻双方对家族的这份责任得到深化。

    可是大家说了,那万一占卜不吉利,这桩婚事不就黄了吗?那不是抱憾终身吗?那不是不能成人之美吗?在古代,占卜是怎么做的呢?古代是十天为一旬,一个月就有三旬,而每一旬可以占卜三次,所以一个月可以占卜九次。在座的朋友,您现在有没有信心,占卜九次有一次“吉”?占卜九次,一定会有吉与不吉的概率,但只要有一次吉就行了。假如一次都没有呢?不用担心,还可以往后推,但是这样的事一般不太可能发生。所以,占卜只是形式不是目的,当事人体验了这样一步一步的谨慎过程,今后他对婚姻的态度才不会草率、不会随便,这是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接下来就要“纳征”,这是第四道程序,只有纳征的时候不送大雁。纳征,我们现在叫订婚,即往女方家送聘礼。大家就说了,古代也要拿彩礼,是不是也是借这个机会,从男方那边索取一些财物?古人不会这么想。每一个身份等级,纳的这个彩礼,古人叫“纳币”,是不一样的。天子要纳什么,诸侯要纳什么,士大夫要纳什么,平民百姓要纳什么,这在《周礼》上都是有规定的。纳礼的目的,不是为了借女儿嫁出去发一笔财,假如我们从这样的存心去思考的话,相信这桩婚姻不会圆满,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错了。所以纳征,“征”是什么意思?是成功的意思。这桩婚事,双方的家族都已经完全认可,通过纳征、送彩礼,把这件事情定下来了。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我们这份诚意,已经订婚了,不会再改变了。接下来才能够进行下一道的程序。今天很多年轻人结婚,他们的父母想法不一样。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在结婚的当天,新娘也娶过来了,在酒席上,双方的父母就产生了冲突,就为了这个彩礼够不够的问题。我们想想看,婚礼是喜事,因为我们在那里计较钱财的问题,整个气氛变了。这一吵,新娘子向着娘家,新郎向着自己家,本应是亲如一家的,结果变成对立冲突,最后新娘子跑了,这一家人全部都走了,这桩婚事就没有成功。

    我们想想看,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对当事人来讲,这一生留下多么深刻的伤害,这种印记可能这一生都会影响他。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深明大义,不明理,计较钱财,都是把女儿当成了什么?商品。借这个机会去捞取钱财,这是以利相交,不是真正道义的结合。之后他们哪怕成为一家,因为彼此父母之间钱财的问题,夫妇俩在中间好不好做人?可能也常常会发生冲突。我们是要祝福他们未来的人生幸福,可是当我们的出发点错的时候,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有幸福吗?会有和睦的家庭吗?

    《朱子治家格言》当中有这么一段话,“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毋计厚奁”,就是不要去计较嫁妆。所以我们人生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夫妻一结合,不仅是一家,还是一体。我们彼此都能够去理解、去关怀、去体恤,两个家族真的都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这一道程序过后,接下来是“请期”。“请期”就是选一个黄道吉日。这个时候,男方又派使者到女方家里,还是提着大雁。男方一定会对女方的家长说,“你看你们是不是选一个日子,看什么时候成婚比较好?”女方家都会很客气地说,“不要了,整个过程都是你们主导,我们遵从就好了,你们来选日子。”这个时候,男方会说,“我们已经选了两个日子,你们看这两个日子哪个合适?”古人很谦退,我们不能大丈夫,“通知一下你们家,结婚的日子已经选好了,是找人算的。”人家说,“不合适。”“不合适也得合适,这我儿子结婚。”喜事好事,最后不要把它办成了很不快乐的事情。

    所以男方很尊重女方,一定是请教。女方一直推辞,再把两个日子拿出来。为什么要选两个日子?古人做事的每一道程序都很周详,他要考虑女方家里的重要人物,比方父亲有没有出远门,选定的日子会不会赶不回来,或者女方家有没有凶丧之事。同时,还要看男女双方的健康状况,等等。女方看了日子,“这个日子我们也非常满意,可以。”往往这个日子选好之后,男方如果更慎重的话,还要去宗庙向祖宗禀告。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个环节,叫“亲迎”。古时候叫亲迎,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变成“迎亲”,这两个字给倒过来了。“亲迎”就是男人亲自去迎娶他的新娘。儿子出门前,父亲一定要给他敬杯酒,这叫“行醮子礼”。“醮”是什么意思?按一般常规,都是晚辈给长辈敬酒,父亲最大,在家里最有尊严、最有威仪,他怎么会给儿子敬酒?

    可是在这一天不同,父亲敬儿子这杯酒,其实是给儿子一份使命和责任,交付任务给他。所以这个“醮”就是父亲敬了酒,儿子不必回酒,父亲派你去接你的新娘回来,他是交付这样的重任给你,敬儿子这杯酒,来表达他这样的一份心境。父亲也有一番话嘱托,“儿子,你去迎娶你的新娘吧,从此以后,你要教导她如何恭敬行事,同时你自己的言语行为也要合乎情理。”听了这一番嘱托,儿子说,“父亲大人,恐怕我做不好,但是我会努力,我一定不忘记父亲给予我的谆谆教诲。”

    从古到今,我们都知道,一定是新郎到新娘家迎娶,几千年来,这个仪式都没有改变。有没有新娘那一天自己跑去的?或者新郎家里很有权威、很有气势地打来电话说,“到那一天,你们自己把新娘送来就好了,我们就免去这道程序。”有没有?都没有。这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了。那为什么要这样?我们有没有看到,六礼的整个过程,都是男子主动,都是男子派人到女方家,这就符合阴阳动静的道理。男属阳刚,女属阴柔,阳刚所以主于动、主于攻、主于外,阴柔所以主于静、主于守、主于内。这就是男女的不同,先天的不同,它与阴阳之道相合。再来,新郎官到了女方家,新娘的父亲母亲要亲自把新娘的双手放到新郎官的手上,这代表新娘父母的一份嘱托,“从今以后,我的女儿就交给你了,你要为她一生的幸福去考量、着想。”父母有交付之意,就是把女儿终身的幸福托付给了这一个男士。新郎官也会当着岳父岳母的面,表达他内心的感恩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生了这样一个好女儿,把她教育得这么有修养。”感恩之后也要表个态,“从今以后,我不仅对您的女儿负责任,我还要对你们、整个家族担负起这一份责任,请你们一定放心。”您看,是不是就安了父母的这份心,也给婚姻生活一份信心,彼此也更加懂得互相体贴、关怀、成就。这是第二道含义。

    再来,古代女子的教育非常规范、严格,女子从来不出门,成婚这一天才跟着新郎官出门。所以在这一天她要出门了,多么刚强的女性内心都会恐慌不安,因为她就要离开生养她的父母,离开她最亲的兄弟姐妹,离开十几年来生活在一起的亲人。所以这个时候,有新郎官亲自去迎亲,一天都在新郎官的身边,新郎官可以细心地去照顾、关怀她,让她这一天的心绪都能够平静下来。这是第三道含义。所以古人设计礼,那份慈爱、那份人情的体恤都能够考虑到。所以“亲迎”实在说,合情合理。

    父母对女儿一生幸福的叮咛、教诲

    新娘即将被新郎官接走的时候,会有一个叮咛。这个叮咛就是女方的父母再给新娘的一番教导,“女儿,你要做人家的媳妇了,你到了夫家,从早到晚,都不能违背你先生的意愿,都不能违背婆婆的心思,你要懂得孝顺你的公婆,你一定要勤勉、节俭,要承担家务,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懒惰,切记切记!”母亲讲完这番话,甚至还要给她送一个小礼物,一个丝巾或者其他的小礼物。为什么?让她天天看到这个小礼物。一旦她干活干累了,不高兴了,发生一点口角,要耍情绪、耍脾气了,看到母亲的这个小礼物,就想到母亲的教诲,不敢忘记。所以通过这样一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