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现实主义诗人吴梅村--吴伟业 (第1/3页)
吴伟业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武谊嘉内容提要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因屈节仕清,后人多有嘲讪。当今学者也因各种原因对其诗歌重视不够。本文从其身世入手,联系作品实际进行分析,认为吴伟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吴伟业可称继杜甫、白居易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键词吴伟业诗歌现实主义精神
吴伟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在清初诗坛上他享有顶级的声誉。乾隆皇帝作宝亲王时作诗赞曰:“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披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愧,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钱谦益《与吴梅村只牍》亦云:“清词丽句,富有日新。”《四库提要》说其诗“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澡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可是后人乃至当今学者对吴伟业诗歌却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究其原因,固然颇多,而一个重要因素,大概是由于他的屈节仕清。鉴于此,有必要谈谈他屈节仕清的问题。
史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明清之际的人物,如果是反复无常、无一定信念,或是为求一身高官厚禄而降清者不应给予肯定。而吴伟业的遭遇和思想状况,都说明他不属于以上两类人物。只要对吴伟业稍有研究的都知道他的仕清是被强迫的。顺治初,他本与好友著名散文家魏禧约定,决不仕清。但因文名太大,清世祖“用两江总督马国柱荐,诏至京”(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吴伟业以病为由推辞,相持了一年之久。而“当路多疑其独高节全名者,强荐起之。两亲惧祸及门户,严装促应征”(《娄东耆旧传》)。加之吴伟业“性至孝”,“生际鼎革,有亲在,不能不依违顾恋”(《清史稿·吴伟业传》),而且“*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涕催装”(吴伟业《与子暻流》),“但若盘桓便见收,诏书催发敢淹留”(吴伟业《寄房师周芮公先生》)。最后在重重矛盾与万般痛苦之中,在无君可忠,有亲得孝的情况下,他违背初衷,应诏入京了。这与顾炎武等人相比,吴伟业是显得骨头软了点。但与钱谦益、龚鼎孳、侯方域之流相比,毕竟是有质的不同。姚雪垠先生曾说吴伟业“是一个有忠君爱国思想的士大夫文人”[1],此话是中肯的。正因如此,仕清以后的吴伟业心情十分沉痛,“郁郁惨沮,触事伤怀,盖乞活草间所亏一死之语,不啻数见也”(《娄东耆旧传》)。悔恨和自责几乎成了吴伟业后期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他多次沉痛地说: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自叹》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过淮阴有感》
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
———《遣闷》
直到临终前他还自责说: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
草间偷活……便一钱不值何须说!
———《贺新凉·病中有感》)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负债应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
———(《临终诗》)
这些诗句细细读来,实感一字一泪,情感真切,绝无矫饰之嫌。他临死前还说过:“吾一身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敛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清史稿·吴伟业传》)。此话使当时“闻者皆悲之”,正所谓“苦被人称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因此清代陈廷焯在评论吴伟业绝笔《贺新凉·病中有感》时说:“悲感万端,自怨自艾。思其人,悲其遇,固与牧斋不同,亦与芝麓有别”(《白雨斋词话》)。《四库提要》则说吴伟业“暮年萧瑟,论者以庾信方之”。的确,吴伟业身世与梁朝瘐信颇有相似之处。庾信当年也是被迫屈仕西魏,但他身在西魏,心系梁朝,时时自伤,怀念故国。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论及庾信时,恐怕不会有人因他的遭遇而否定他的爱国思想吧?同样,对吴伟业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曾被迫仕清就否定他的人格和思想。更何况,在封建时代,人们嘲讪他的“屈节”,情有可原;在当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如果还要说这是他的人生污点(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即持此观点),那就不可思议了。
吴伟业处在明清鼎革之际,瞬息万变的时代风云和自身多舛的命运,使他对现实有超过常人的关注与思考,他以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学识为后人写下了为数不少的可资证史的诗作,因而他被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像一面时代的镜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很强的现实性,不少诗作称得上是明清之际的“政治诗”。靳荣藩《吴诗集览·序》说:“梅村当本朝定鼎之初,亲见中原之兵火,南渡之荒*,其诗如高山大河,惊风骤雨。”纵观吴伟业留下的一千多首诗歌,不能不感到他的诗无愧于这一评价。而笔者更以为吴伟业诗歌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现实主义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兴亡大事,叙写明清战争,批判民族败类,赞美民族英雄。
这类作品首推《圆圆曲》。有学者说它“反映了兴亡大事,有一定意义,但是由于诗人本身就有污点,所以对吴三桂这样的民族败类不敢明白揭露其罪状,加以口诛笔伐,只是作为一件风流韵事来描摹咏叹”[2]。
这种说法有精到之处,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众所周知,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勾引清兵入关,击杀李自成军队,致使满洲贵族集团统治了整个中原。满洲入主中原以后对广大汉族实行薙发、圈地、逃人法等政策,滥杀反抗者,使得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烈,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对此,当时所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都深恶痛绝,但由于清初的高压政策,大多数人都敢怒不敢言。于是,吴伟业将满腔愤恨全部发泄到吴三桂这个汉奸的身上,写下了《圆圆曲》。诗中写道: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一开头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吴三桂的罪行。前四句说:崇祯皇帝死了,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为了给崇祯报仇,六军痛哭,全师带孝,而作为主将的吴三桂,冲冠一怒却是为了一个女子。后四句以吴三桂口吻道出,他谴责农民军荒*宴乐,表示要为崇祯皇帝报仇,为被杀的父亲报仇,“哭罢君亲”,才见美人,俨然是个忠孝两全的人物。这就揭露了吴三桂引狼入室的丑恶动机,以及文过饰非,虚伪无耻的嘴脸。有明贬,有暗讽。特别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笔力千钧,给吴三桂一语定案,饱含了诗人的愤怒之情。而诗人觉得还不够痛快,所以在临近结尾时又尽情地发表了一番议论:
尝闻倾城与倾国,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