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抡才大典三 (第2/3页)
么话,都可能是错。历朝历代的君主贤人大多探讨过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标准的答案。
唯一标准的答案就是孔圣人的那一套,但是那一套已经在千多年的时间里,被人么用烂了,凡是认识几个大字的人都知道用仁啊,礼啊什么玩意来回答。
写不出花儿来,又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但是写出花儿来,要是犯忌讳了呢?虽说这是殿试,皇帝不会在这样一篇试题文章上较真儿,但留个坏印象以后还怎么混下去?于是很多考生纠结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午时,老男人做个样子以后,便连同百官前去蓬莱殿宴饮,等殿试即将结束的时候再回来。皇帝起驾以后,皇家卫率千牛卫就会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二百来个学子团团围住,以防作弊,就是防贼,估计都没这么彻底。
杨钊咬着笔杆子,琢磨着写什么诗,想了半天没有合适的,就随便胡诌一首算了,意思到了就行。
又想了一会,杨钊提笔写下:“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万国贺拜望长安,千秋盛世道开元。”
写完放下笔,杨钊不由得点了点头,诗是七拼八凑来的,算是应景之作,就那么回事,不过这马屁拍的,倒是啪啪响彻天下。这些都老男人的得意之处,谁敢说不好,老男人肯定抽谁。有那么个意思就成。
大头是后面的策论,老男人不会无的放矢,这么一题策论做好了绝对是前途无量。唐人爱诗是不假,可是安邦定国却不能靠诗,不然李白早就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了。关于这一点老男人还是很清醒的。
第二题,杨钊思索了片刻,便提笔写道:“国家兴亡,看似理同人之生老。不可止之乎?不然也。须知国之大者法久必弊,兴衰交替皆源于此。可决乎?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可也……”
随后杨钊仿佛下笔如有神一般,寸许大的楷书如同缓缓流淌的清泉,从杨钊的笔下不断涌现……
两个时辰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