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曹、张缓和关系! (第3/3页)
的话让一旁的陈登嘴角一翘,眼中闪过一道戏谑的眼神。糜家的事情他们陈家也早就知情,此时他的父亲陈珪早就得到了双季稻的稻种和种植方法。虽然付出了不少代价,但这对于陈家而言却是一件好事。想到这里陈登倒是十分感谢远方的张辽,此事的提议者在陈登心中可不算秘密。
“发文给雒阳糜竺,问他若是真的出现旱情,今年粮食产量将会减产多少?要他立刻做出估计,速速回报。”曹操说道。
“喏!属下这就去命令通知糜竺。”荀攸起身向外走去,走出门口后不禁松了一口气。
军粮的问题一直是曹军的要害,这些年曹操治下的人口早已经突破千万,加上归附的匈奴、鲜卑、乌桓的几个部落,和刚打下来的荆州,曹操的统治人口已经接近一千四百万人,这还是有这各大世家隐匿了大部分人口的情况下的统计数字。加上江东、交州、益州、凉州和辽东,大汉的人口虽然从巅峰时期的六千万减少到不足两千余万,但总算是能够稳稳的固定住不再会有大幅度的减少。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紧缺,这也就限制住了曹军的手脚。那份双季稻的报告曹操是极为重视的,可是他却不想在收复江东之前将此事张扬出去,否则以江东更加优于徐州的自然环境,双季稻的种植会让孙、刘的抵抗力度更加强大。
但是荀攸提到的旱情却不容忽视,此时曹操也顾不得双季稻是否暴露,徐州、豫州、荆州、汉中,只要有合适的空地、荒地,曹操都准备立刻利用起来,多种一亩是一亩,多收一颗粮是一颗。只要将双季稻的种植方法控制住,同样能让拖延时间。糜家为了成功种植出双季稻,从选苗、育秧到实验各种种植方法,足足花费了五年时间和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曹操可不相信孙权、刘备能够在两年内完成双季稻的大规模种植。
众人看着曹操,知情的想保密,不知情的却也不敢随便乱开口,一时间这间屋子倒是保持了难得的安静。
过了一会儿,荀攸回来了,这倒是让郭嘉等人有些意外。他们当然知道荀攸的心思,区区一件小事何时不能做,何人不能做,又岂要劳动荀攸这位大神?可是躲避麻烦的荀攸能主动回来,就连曹操也不禁诧异的看了荀攸一眼。
荀攸满脸苦笑,心中暗道:这岂是我自己愿意的,若非张文远这厮,我又怎会回来?这家伙的要做的事情除了我这个枢密使之外,又有谁能够负将事情报到曹操面前?
“主公,往雒阳的文书已经发出,不过属下刚收到北疆枢密司公文一封,请主公过目。”荀攸说着便从衣袖中拿出一份表章双手递到曹操面前。
曹操一听是北疆的表章,两眼顿时一睁,闪过一道精芒。随即曹操接过表章,打开一看,脸上露出了微笑。
早就在关注着曹操的众人此时心中也是心思迥异。郭嘉、程昱、曹纯等人如同放下了一块大石,董昭心中难免有点懊恼。至于许攸,他是心中最不爽的人,本想着趁曹操、张辽产生矛盾时在曹操面前给张辽上点眼药,也好“报答”一下张辽对他的轻视。可是这份让曹操露出笑容的北疆文件却表明,曹操和张辽的关系已经缓和了。
“嗯,文远这里是两层意思。一个是向孤要人,一个是建议各地、各军有潜质的军官可以相互多交流,让他们能熟悉各种环境。之前孤已经允了北疆先看情况扩充一到两个旅的步兵,如今天气也给北疆那边带来不少压力,调集军官补充北疆便是一桩急事。公达,你与文和、奉孝今日便先将此时处理了,给文远那边先调一两百人过去应应急。”曹操说道。
荀攸、贾诩、郭嘉三人齐声领命,可是他们心里却对曹操这种惺惺作态的样子暗自腹诽:人家不过是要与你缓和关系,否则又岂能向你要人?难道堂堂并州、幽州超过两百万人口,野战军、守备军二十余万人会找不到几百名军官不成?何况张辽的中军是有随军教导营的习惯的,就是时刻注意培养军官。至于你调过去的这些人,以张辽的本事,大部分都能给你策反了,剩下的随便找个地方一扔,也就安置了。若是再狠一点,将他往战场上一松,不管是鲜卑人还是匈奴人,或者是乌桓马匪和辽东公孙康,都能轻易让一个低级军官消失在战场上。
曹操说完这番话,缓了缓,接着说道:“击败孙权、刘备,收复江东之地乃是我军目前最为关键之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孤调集了三十万大军,不计其数的军械和粮草,甚至孤丢下丞相本职而亲率大军征战。所以此战绝不容有失,即便速度慢一些,也一定要一战而竟全功,不能留下丝毫后患!”
“属下(末将)谨遵丞相之命!”屋内众人纷纷站起身,齐声向着曹操拱手领命。
(启蒙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