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抛出科举制! (第2/3页)
石没有的能够听取合理建议的心胸。
“文远可是有良策教操?”曹操对张辽说话的路数已经熟的不能再熟,听话听音,立刻便知道张辽必是有话要说,鉴于张辽开口必然言之有物的先例,曹操此时也顿时充满了期待。
“辽虽不知上古时期是如何选拔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古时期与如今相比必然是落后的。”张辽先给自己的话定了一个基调,他前世看史书时最感到头痛的就是文人动辄便以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当说辞,好像三皇五帝时期就是中国最先进的阶段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那小国寡民,贫穷落后的部落联盟中去。所以他也无时无刻都在涉及上谷时期的话题时先给那时候按一个落后的帽子,免得有人老拿上古时期和他打官司。这也幸亏此时的儒生还没有到宋朝之后那么变态,相比较而言你还算是务实的,曹操更不是一个崇儒的官员,倒也没人可以针对张辽的这种言论。“郭嘉的发展必然是有其规律的,即便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发展方面也有其共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从周边还处于部落统治时期的胡人那里推断,上古时期的人才选拔必然是以选贤任能为其规矩。这从三皇五帝皆是以禅让的方式交接政权也可推断。而到了夏、商,则出现了兴办官学选才制、‘乡兴贤能’制、贡士制、世卿世禄制等,但主要是采取世卿世禄制。在这种制度下,也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主要实行‘察举征辟制’。而始皇一统天下后也并未对此有所改变,高祖皇帝更是全盘承袭秦制,这‘察举征辟制’便成为了朝廷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与夏、商、周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相比绝对是先进的,也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治国的人才。别的不说,就说大汉初年到孝武皇帝时期的那一群贤臣良将,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啊!”张辽说到这里,曹操不禁笑了,也即是张辽这种个言笑不禁、生冷不忌的人才会那人才如此调侃,竟然敢用垂涎三尺来形容。
见到曹操发笑,张辽心中大定,此事基本上有门了。张辽接着说道:“然而‘’随着数百年的发展,原本先进的东西也会落后,就像青铜兵器必然要被铁制兵器取代,粗制的陶器必然会被精致的瓷器取代一样。由于缺乏一种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加上有荐举权的官吏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以至于出现了‘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的现象。数十年前便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民间童谣,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不但损害了官员、官府和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与形象,更是直接表明了‘察举征辟制度’已经不再是一种合格的制度,相反的他还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张角这个不举的茂才掀起的那一场全国性的大动乱便是实例。”
曹操听的很仔细,这些问题也无须张辽细说,曹操自己也不是没有思考过,只不过他思考的范围没有张辽讲述的这么大,竟然能从上古时期说到现如今。这也更加让曹操坚定了张辽一定已经有了明确的主意的想法,他笑着说道:“文远,有何建议但说无妨。四处不过操与汝二人也,无论何言,出的汝口,入得操耳,绝无第三人知晓。”说着,曹操挥挥手,让一旁的侍卫将警戒范围扩大到院子,而距离他们最近的侍卫也被拉开了十丈左右的距离。唯有典韦这个曹操最贴心的护卫依旧在曹操两丈范围内,擦拭着他那一双大铁戟。
曹操知道,张辽如此郑重的进行前期的铺垫,足以说明他的话题一定会触及当前的利益阶层,如此一来,保密便成为关键。至于张辽与曹操密商事宜倒不算什么,反正曹操与自己的几名心腹常常有两三人间的私下商议。
“主公,无论是察举也好,征辟也罢,都是一种官员主观意识的体现,我将其称之为长官意志决定一切。这其中就给了士族、官员以将自家子弟推向仕途的途径,也形成了士族把持官场的局面。主公起兵以来也曾数次下达《招贤令》,以不问出身,不问前科,一切唯才是举的原则招揽了不少人才,但是这依然是征辟的范畴,一旦脱离了主公的控制,依然会使官员的任用被士族控制。而公学的实践则继承自先帝孝灵皇帝的鸿都门学,也一直被士族视为眼中钉,所以不可能直接从公学中大肆提拔学子,当然公学中也没有那么多顶尖人才公我们提拔。但是公学和各郡县大量的私塾的出现,已经使得士族把持知识学习的局面得到了改变,知识不再是士族专有,而被更多的人掌握。其结果便是主公选材的范围更加的宽广。但是问题在于天下太大,如何能做到尽可能公正、公平的选拔出人才呢?我的意见就是实行科举考试。”张辽终于决定将科举的制度提前拿出来。
“科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