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八十二章 北伐序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八十二章 北伐序曲 (第2/3页)

嘀咕起来,向李隽道:“皇上……”李隽摇手打断他的马屁,笑道:“你想一下,真金这种人来到中原能有什么事?必然是总督中原的军政事务,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危机。  这充分说明忽必烈已经感到危机了,感觉到朝廷对中原地区构成的巨大威胁,换句话说:朝廷光复中原的条件成熟了!”

    自从靖康之耻生以来,光复中原一直是宋人的心声。  不知道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历代南宋皇帝也在努力,想光复河山,出于多种原因不仅没有付诸行动,南宋反而越来越弱,几致于覆灭。

    “光复中原地条件成熟了”这话对于宋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  就是没有人有那本事说得出来。  现在,这话从李隽嘴里说出来了。  对于焦裕他们来说,比天音仙乐还要好听一万倍,焦裕一下蹦得老高,大叫一声道:“老子可以光复中原了!”接着就是双手抱头,蹲在地上呜呜地低泣起来。

    清风子,柳河子,许光汉。  扬明扬风等人也如焦裕一般擦着眼泪,低低饮泣起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这句话不对,应该改成“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功成时”才能符合眼前地情景。

    光复中原一直是宋人地最大心愿,一百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努力,有人抛妻别子,有世身死人手。  有人身残体缺,都没有实现。  当这一刻即将到来时,柳河子他们心中的激动有多么地强烈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李隽很是理解他们的心情,道:“北伐之事极是重要,我们去好好合计合计。  ”

    北伐地条件虽然成熟了,但是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谁都想得到象这种大事。  牵涉地事务太多,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必须要好好合计合计,清风子他们默默地点头,很是兴奋地跟着李隽出门而去。

    xxxxxxxxxxxxxxx

    “关中已定,朝廷东进的大门已经打开,赵良淳将军和赵佥将军进行的山东战事,张珏将军主理的大理战事即将结束,解晋将军在关中的行动极是顺利,朝廷的形势是越来越好。  这都是皇上圣明!”清风子缓缓道来。  表他地看法:“贫道以为,最迟到期来年春天。  这些地方的战事就会结束,朝廷当趁大战百胜之余威北伐中原,光复故土!”

    北伐中原,光复故土已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要说如清风子这样的明眼人,就是焦裕这样的心急之人也知道,就是南宋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根本就算不得新鲜事,但是这话清风子说来却是声情并茂,任谁都听得出来,他这是在用心说话,底气十足,很是兴奋。

    当前这种情况下已经近乎常识的话,柳河子他们却是听得如痴如醉,好象饮了醇酒一般痴迷。  只要熟知历史的人都想象得到,北伐中原有无数地人喊出过,其中不乏英雄豪杰,不乏帝王,但是那也仅仅是喊喊而已,能不能实现谁都不知道,只能当作理想来追求,来鞭策自己。  现在却不同了,说北伐肯定是北伐,柳河子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无数先辈为之努力的目标即将实现,要他们不痴迷都不行。

    清风子很是陶醉地道:“皇上,贫道以为,当前急务并不是利用真金和鞑子谈判,而是皇上应当马上驾回临安,为北伐中原做准备。  ”

    抓住真金固然是好事,想利用他得到太多好处的想法不太可能行得通,原因很简单,南宋要光复旧山河,对于忽必烈来说,他们的胃口太大了,他不可能因为儿子落到南宋手里就把大片大片的河山还给南宋。

    河山地光复只能靠真刀真枪去打出来,要靠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来实现。

    清风子这话非常富有远见,李隽点头赞同道:“道长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认为。  中原是华夏的根本重地,谁得中原谁得到天下,朝廷北伐中原之时也就是和鞑子决战之时。  现在,各路大军捷报频传,形势喜人,但是问题也还多得很,北伐之事是该先行筹划了。  ”

    中原的重要性我想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和中原有关的词汇很多,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逐鹿中原”四字,这四字很好地说明了中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经济重心南移东进,政治重心北上,中原的战略地位相对来说有所降低。  在宋代恰恰相反,关中因为唐末长安毁坏严重,战略地位降低了不少。  中原的重要性比起以前就大得多了。

    正如李隽所言,南宋北伐中原必然是一场决战,是战略决战,有关华夏地气运,不得不重视。  不用说,忽必烈已经意识到了即将到来地大战地重要性,才会派真金南下中原。  为即将到来的生死之战预为准备。  要是南宋不马上着手准备北伐地话,后果会非常严重。

    象这样的生死之战。  要准备的事务太多了,比如军队地调动、部署,武器装备,兵力的投送方式,后勤保障,战略规划、战术运用,预备兵力地征召与训练。  要是这把些名词汇总的话。  足以写成厚厚一部名词索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