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二章 发动村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二章 发动村民 (第2/3页)

  说干就干。村委会的大喇叭当天下午就响了起来,用最朴实的语言号召大家“领活干,挣现钱”。

    效果出奇地好。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村,甚至邻村都有人闻讯赶来。

    工坊门口第一次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领活儿排起了队。

    柳青和周明、张磊连夜赶制了上百份材料包,里面是预处理好的标准柳条、麻线和一张印着步骤详解和质量要求的示意图。

    李阿婆和爷爷成了最严格的质检总监,任何一件送回来的成品,都需经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合格的,张磊当场扫码录入系统,柳青负责按件现场发放现金。

    不合格的,指出问题,退回返工,但工坊依然补贴少量材料损耗费。

    最开心的是老太太们,三五成群的老太太聚在一起,不像以前那样只能说东家长西家短,现在都在比谁一天赚的多。

    带孩子的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把孩子放摇篮里也要编几个筐底。

    还有几位腿脚不便的老爷爷,坐在家门口也不无聊了,专门负责打磨修整半成品的毛刺…

    整个村庄,仿佛一台突然被激活的精密机器,以一种松散却又高效的方式运转起来。

    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柳条的气息和一种新的、充满希望的忙碌感。

    张磊看着ERP系统里外协生产模块下不断增长的合格品入库数据,长长舒了一口气:“柳青,这么好的主意,你以前怎么没想到呢!”

    周明则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青姐!这种分布式家庭生产,虽然单个效率不如集中工坊,但总量惊人!而且几乎没有管理成本!这…这简直是个天然的去中心化供应链啊!”

    柳青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原本只是想试一试,却意外地重建了一种类似于50年代合作社时期、但又带有鲜明新时代特色的家庭作坊式供应链。

    它不仅解决了工坊的人力短缺,更重要的是,它将工坊的发展与整个村庄的利益更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钱宏达可以挖走工坊里的几个熟练工,但他能挖走整个清河村正在参与编织的上百户人家吗?

    利益共同体,才是最难被摧毁的堡垒。

    人工短缺解决了,但紧接着下一步考验又给柳青上了一课。

    工坊接到几个高端定单,付款爽快。但在买完材料开始动工后,对方却以方案未通过领导审批等种种理由借口,突然取消订单。

    与此同时,淘宝店铺出现多个快递运输途中买家申请退货退款或者收货后又申请退货的订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