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章 烧信的人不闭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章 烧信的人不闭眼 (第2/3页)



    他盯着那半句话,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那个雨夜,焊枪声戛然而止的瞬间,以及之后漫长的、无人回应的等待。

    他忽然明白,韦某英烧的不是信,而是三十年来压在心头的“听见却不被相信”的负担。

    她不是隐瞒者,而是被系统剔除的“接收端”——一个听见了真相,却无法传递的信使。

    他将残片密封好送到赵婉华那里,请求进行显微还原和笔迹溯源。

    随后,他拨通了胡守义的电话。

    “老师,我在考虑一种可能性——声音本身能否构成间接证据链?”他语气平稳,但每一个字都很谨慎,“我们有原始声源,有编码记录,有接收者的转译行为,甚至有三十年后的残文印证。”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

    江临风几乎能想象到导师坐在办公室的灯下,老花镜滑到鼻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的样子。

    终于,胡守义开口问道:“你有原始载体吗?”

    “有吴守业的试音磁带,还有双音多频(DTMF)信号记录,时间戳完整。”

    又是一阵沉默。

    “下个月,部里要开‘非典型物证应用研讨会’,你准备十分钟的发言。”胡守义声音低沉地说道,“材料我来提交。”

    电话挂断后,江临风站在窗前,久久没有动弹。

    金小霜走过来,轻声问道:“他没说行不行?”

    江临风摇了摇头,嘴角却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但他没说不行,就是最大的行。”

    夜色渐浓,西岭的邮筒静静地立在街角,宛如一座微型纪念碑。

    风掠过筒口,发出低微的呜咽声,仿佛仍有未投递的信件,在等待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而就在此时,远处的巷口,一个佝偻的身影正缓缓走来。

    她拄着拐杖,布包里装着一束晒干的艾草,脚步沉重却坚定。

    她不知道邮筒里藏着什么,也不知道那半句话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她只知道,老吴以前常说:“烧信的人心火旺,得压一压。”黄阿婆是在一个微凉的傍晚来到西岭街的。

    她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竹拐,布鞋踩在青石板上,发出缓慢而坚定的回响。

    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旧时光的小路。

    她走到那个锈迹斑斑的绿色邮筒前,停下脚步,从布包里取出一束晒干的艾草,用红绳仔细绑好,轻轻挂在筒口。

    “老吴说,烧信的人心火旺,得压一压。”她低声说着,仿佛在对邮筒说话,又像是在安抚某个看不见的灵魂。

    江临风正站在街对面,刚从赵婉华处取回初步笔迹分析报告。

    他远远看见这一幕,心头一震,快步走了过去。

    “阿婆,您怎么来了?”他语气轻缓,搀扶她站稳。

    黄阿婆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风霜与慈和:“我听凤仪姑娘说,韦婶子最近总烧信。我一想,就知道她心里不好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