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258章:故居与纪念馆:精神的家园 (第1/3页)
人民的呼声与官方的意愿不谋而合。
在李云龙逝世约一年后,经中央批准,由地方政府和部队共同牵头,“李云龙同志故居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这并非简单的政绩工程,而是一项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厚情感的使命。
关于馆址的选择,经过多方论证和尊重家属意见,最终确定了“故居原址保护+新建纪念馆”的方案。
位于首都的他生前最后居住的小院,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进行细致的修缮和维护,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他晚年生活、工作的场景,这里将作为纪念馆的一部分,侧重展现他作为丈夫、父亲、长者的日常生活一面。
而真正全面展示其波澜壮阔一生的主体展馆,则选址于他魂归之处——晋西北苍云岭脚下的一片开阔地。
背倚巍巍青山,面朝涛涛林海,远眺就是他当年一战成名、最终又长眠于此的战场旧址。
地理位置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象征意义。
筹建过程汇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赵刚不顾年事已高,主动担任了筹建顾问委员会主任,对纪念馆的整体定位、展陈大纲乃至文物征集,都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坚持的原则只有一条:
“要真实,要鲜活,要见人、见事、见精神!”
孔捷在病榻上,也多次听取汇报,吃力地提出建议:
“得多摆点缴获的玩意儿…老李就爱这个…显得咱打得狠…”
老部下们,纷纷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
一套磨损严重的旧军装、一把有缺口的马刀、一本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战术教材、甚至几块已经锈蚀的炮弹皮…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血与火的故事。
更感人的是,征集文物的消息传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雪花般飞来。
有老民兵捐出了当年支援前线用过的独轮车;
有民间收藏家送来了珍贵的战地老照片;
平安县的一位老人,甚至送来半袋保存了多年的小米,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