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仕 (第2/3页)
亩!再用总量一百八除以四十五,得四日!”
“那第二问呢?”
“甲队先做三日,完成二十乘三,等于六十亩,剩余一百二十亩,两队合作日效四十五亩,一百二除以四十五,等于…二又三分之二日!即两日又八个时辰!”
郝昭回答得流畅,眼中闪烁着解题的兴奋。
“很好!”先生满意地点点头。
“坐下,诸位同学,算学乃百技之基,将军常言,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算学的运用,这是一门能学到老的学问,都认真点!”
小学的课程表上,语文侧重实用文书写,阅读理解和基础语法,数学以算术,基础几何,简单应用题为主课,占据了大半时间。
此外,还有一门令孩子们既感新奇又有些头疼的“格物”课。
格物课没有固定教材,更多是先生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
比如,今日的格物课,先生就端来了一盆水,几块形状大小不一的木块和石头。
“为何木块浮于水面,而石块沉入水底?”先生问道。
孩子们七嘴八舌:“木头轻!”“石头重!”
先生摇摇头,拿出一个精巧的小天平和一套标准砝码:“这块小石头,比那块大木头轻,为何石头沉,木头浮?”
孩子们哑然。
先生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分别称量同等体积的木块和石块,引出“密度”的概念。
虽然只是最粗浅的接触,却像是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质疑常识,探究原理的种子。
郝昭对此格外着迷。
每次放学后,他都会跑去工坊区外围,看着那些高耸的烟囱和听到里面传来的轰鸣声,一呆就是好久。
晋阳城西北角,坐落着并州如今算作最高等级的学堂,“并州郡学”。
能踏入这里的,至少是十四岁的少年,且需通过颇为严格的小学毕业考核。
这里不再免费,但学费不贵,贫苦家庭可以完成一些劳役代替学费,此外还设立了优厚的奖学金,吸引着并州乃至周边州郡最聪颖,最好学的年轻人。
学制四年,目标是为并州培养急需的中级技术官吏,工坊管事,军械研发人员,基层官吏。
郡学的气氛,与蒙学,小学的活泼截然不同,充满了严肃和专注。
这里的课程更深,也更专。
语文课开始涉及公文写作,逻辑修辞,数学课已经推进到代数方程,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并开始与实际问题结合,如计算粮仓容积,测量地形高度,分析机械传动比。
而真正让郡学与小学跟蒙学不同的,是“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的深化。
格物课上,不再是简单的现象观察。
格物讲师多是来自匠作营的大匠,偶尔张显也会亲自过来讲课。
黑板上画着杠杆的示意图,讲解矩,支点,省力费力的原理。
台下,学子们埋头疾书,不时有人举手发问:“先生,若依此理,那蒸汽机活塞带动飞轮,是否可视为一种连续旋转的杠杆组合?”
“问得好!这正是下次课我们要分析的曲柄连杆机构!”
另一间教室,则弥漫着一种微酸而奇特的气味。
这是“化学”课的实验室。
实验台是石质的,上面摆放着琉璃烧杯,导管,陶罐,天平,以高度蒸馏酒为燃料的酒精灯,器具虽然简陋却也能用。
随着一门门对寻常人堪称法术的小实验进行。
学子们都会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瞪大了眼睛,又是敬畏又是兴奋。
不过他们学的不是法术,而是“物质变化之理”。
他们要记录反应现象,尝试配平简单的反应式,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甚至学习如何提纯粗盐,制取碱液,鉴别矿物这些知识,直接关系到并州的军工,医药,纺织,冶炼等诸多行业的进步。
晋阳的街道上,马车缓慢行驶着走向西河郡的方向。
路过郡学时,马车的车帘被掀开一角,张显的目光注视着郡学门前所立着的一个石雕。
代表无限可能得横8标志。
教育是一切的基石,他的无限可能,就藏在遍布在并州各地或大或小的每一处学堂之中。
扫盲的夜校也在持续,但比起思维相对固化的成人而言,这些孩子才是未来!
“张候对学子总是格外的关注。”
车厢里,一阵婉转的嗓音响起。
张宁,并州镇抚使,黄巾安定的注脚之一。
去岁冬,他派了三百多人护卫她去了趟太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