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259章 :仕 (第1/3页)
晨曦微露,晋阳城从沉睡中苏醒。
城东,蒙学堂的院子里,数百名年纪不过四五岁到六七岁的娃娃,正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跟着年轻的女先生做“晨操”。
这些女先生多是军中伤残退役士卒的家眷或读过些书,家境尚可的女子,经过郡守府“教谕署”的短暂培训后上岗,她们穿着统一的素净青衣,脸上带着耐心而温和的笑容。
“一二三四,伸伸手!二二三四,弯弯腰!”
清脆的口令声回荡着。
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模仿着,动作虽然滑稽,却充满了生机。
狗娃,去年还跟着母亲刘三嫂在流民安置营地里挣扎求生的小家伙,如今穿着浆洗得干净整洁的灰布学童服,小脸也红润了不少。
他做得格外卖力,因为娘说了,能来这里上学,是他爹用拿命换来的战功换取的,要珍惜。
做完操,孩子们鱼贯进入明亮的教室。
教室墙壁刷得雪白,挂着彩色的识字挂图,画着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简单的象形文字和对应的图画,还有大大的数字图表。
没有传统的案几和蒲团,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低矮的木制桌椅,每张桌子可坐四个孩童。
狗娃和同安北军家眷出身的小伙伴挤在一起,好奇地看着讲台上那块用墨汁涂黑了的木板。
女先生拿起一截白色的石膏块,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孩子们,看这里,这个字,念‘人’!我们都是人!”女先生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
“来,伸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撇,一捺,这就是‘人’!”
狗娃和其他孩子一起,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笨拙地比划着,小眉头紧紧皱着,嘴里念念有词:“一撇…一捺…”
课程并不枯燥。
除了认字,还会教数数,从一到十,用小木棍,石子等实物辅助教学。
有时还会唱一些简单的,改编过的童谣,将数字和简单的道理编进去。
休息时,孩子们会在院子里玩滑梯,跷跷板,或者蹲在沙盘上用树枝练习刚学的字。
这里不教《孝经》,《论语》,不要求背诵佶屈聱牙的经文。
核心只有两样。
一是通过图画,歌谣,游戏等方式,认识最常用的几百个汉字和基础数字。
二是通过集体生活和规矩,初步培养纪律,卫生和互助的意识。
狗娃最大的收获是,他不仅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刘勇”,还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排队不能推挤。
蒙学堂的墙上,刷着张显亲定的一句标语:“识文字,明数理,做有用之人。”
许多来接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工坊工匠,屯田农户或军卒家眷,他们或许不识字,但看着自家娃娃能像模像样地写出几个字,算出几加几,脸上都笑开了花,心里对那位年轻的前将军,更是死心塌地。
他们隐约觉得,娃娃们学的这些东西,和以前老爷们说的“圣贤书”好像不太一样,但似乎…更实在,更有用。
跟蒙学相隔几条街道的是“晋阳南城小学”。
能进入这里的孩子,通常年满七岁,通过了蒙学堂的简单考核,入学。
学制六年,目标明确,打下坚实的读写算基础,并开始接触最粗浅的“格物致知”之理。
郝昭,驿丞郝通的弟弟,黄叙,李真,马钧等适龄学子,此刻正坐在小学各年级的教室里,眉头紧锁地盯着面前一道应用题。
“甲队垦荒,每日开垦二十亩,乙队垦荒,每日开垦二十五亩,两队合作垦荒一百八十亩,需几日完成?若甲队先单独垦荒三日后,乙队加入,还需几日完成?”
经典的数学题改版,张显没少想出这种题目。
除了两队同时开工的题目外,还有两个水池一放一进,两匹马一左一右面向跑,问什么时候能相遇以及能把水池装满的问题。
主打一个都得跟我体验一遍相同的苦。
郝昭嘴里咬着毛笔杆,手下意识地拨弄着一把小巧的算盘。
这算盘也是并州学堂的特色,经过改良,上二珠下五珠,计算效率远高于传统的算筹。
教室后面的墙上,挂着乘法口诀表,计量单位换算表,如丈,尺,寸,石,斗,升的十进制换算,这也是张显强力推行的标准化改革之一。
教书先生敲了敲黑板:“郝昭,莫要发呆,此题关键在何处?”
郝昭一个激灵,站起来大声道:“回先生,关键在于求出两队合作一日的效率之和!二十加二十五,等于四十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