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五章 项目下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五章 项目下来了 (第2/3页)

技术发展方向的。要是工程师都单打独斗,力量不往一个方向使,那江成还不如跟以前一样,要研发什么,都去其他厂找人配合。

    “老张,现在厂里可是有好几个工程师了,你知不知道。”江成询问道。

    “不知道,但我猜想过应该会有。毕竟现在这里都成汽车厂了,省里的重点企业单位,有几个工程师根本不算什么。”张良回应道。

    现在汽车厂里才几个工程师,要知道这年代的工程师都喜欢扎堆。国内的工程师缺乏创新能力,在大型项目上,也缺乏整体性技术能力。

    只要是涉及到大一点的项目,就是成堆的工程师在一起研发改进。不说其他地方,就第一汽车厂那边,最少好几百个工程师。

    当然了,也不能说昌城汽车厂就这几个工程师。因为这边是产业链模式,整个产业链加在一起,工程师也还算可以。

    因为工业发展集中在北方,南方很多工程师都被抽调过去了。昌城汽车厂想要发展,想直接招到大量工程师很难,只能一边招人一边培养。

    江成跟张工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工程科那边的工程师情况,现在工程师人少,也只能统一规划到一个科室。

    等以后工程师多了,一个研究方向可能就要成立一个科室。那时候江成也不是拥有所谓的单独办公室了,而是要单独建设一个科研楼了。把技术和行政分开,自成一系。

    张工听到江成介绍了厂里的几个工程师后,算是无奈的笑了一下。

    这个年代如果工程师要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本土派和学术派。本土派就是张工这种,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系统化教学,年轻的时候在工业行业里当学徒工或者修理工。

    技术都是依靠在工作中长年累月的积累出来的,遇到一些事情,土法子和正规法子都会使用。实践能力很强,但能力上限也很有限。

    让张工去搞研发,对于他来说太吃力了。比如工程师李金生的专业是锻压技术,能按照实物或者图纸,设计出配套的冲压模具。

    陆振华是机械制造,可以根据需求,去设计和制造一些简单的机械动力设备。如果要生产气动或者液压机械设备,往往需要不同专业领域里的工程师配合。

    但是张工这边不行,他的能力主要是在设备运用方面,加上四十多岁了,学新东西也慢。他回来了,只能负责一些设备的调试工作。

    一些张工熟悉的设备在运行,他能凭借机械设备发出的声音,就能听出有没有故障和问题。

    所以对于张工的安排,江成打算让他先熟悉厂里新添加的一些设备,然后进行局部改良就行了。

    江成要生产很多交通方面的产品,肯定要用到各种新的零件。张工负责零件方面的生产,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两人在办公室闲聊了一会,江成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带张工去工程科了。现在张工回来,在地位方面肯定要比以前差很多,特别是江成没来这边的时候,他可是厂里唯一的工程师。

    不过大家虽然都是在一间办公室,但负责的方向不一样。除了放松的时候聊聊天,工作的时候都没有什么交流的。

    李金生在设计模具,天天带着学生在车间对着车门画图纸研究和讨论。陆振华也是天天跑车间,跑的是机械组装车间。

    现在组装车间的起重机设备上都加装了很多铁钩,需要一些工人专门去手动挂上一些零配件,然后让组装工去组装。

    这机械爪钩,初步功能只需要抓取和放开,技术不难。但机械爪子多大,得根据抓取的零部件来制造。

    一辆汽车的生产,可能需要好几种型号的爪钩。

    甚至在以后有了新的产品,还要设计更多的型号。到后面可能就要生产可调节大小的爪钩了。但现在先满足最基础的工作要求就可以。

    江成带张工来带工程科办公室,向大家介绍了厂里的‘元老’工程师张良。大家都鼓掌表示欢迎,工程科又多了一个有能力的同事。

    在办公室里,江成也简单的询问了一下李工和陆工的项目进度。

    技术部门,如果研发的项目没有完成或者出现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一般都不汇报的。江成也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