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1章 说凤阳道凤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01章 说凤阳道凤阳 (第2/3页)

陕西的乱象让他们看到了帝国的危机,而凤阳的悲歌,则像一把钝刀子,割开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珍视的部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何为王朝末日的气象——那就是连根,都烂透了。

    然而,还没等老朱来得及为自己的老家说句话,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之上,一幅幅更贴近土地、更令人心惊肉跳的画面——烽烟,在内地州县燃起!

    “万历十六年,刘汝国,聚众于安徽太湖,自称‘济贫王’……”

    “万历二十七年,赵古元,江苏徐州……”

    “天启二年,徐鸿儒,山东白莲教……”

    “天启四年,杨桓、杨从儒,安徽颍州、河南永城……”

    一条条起义的记录划过,时间跨度数十年,地域遍及南北。虽然天幕明确说明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那股压抑不住的、来自底层的力量,却让殿内的洪武君臣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寒意。

    “这……这么多?”朱标的声音有些发颤,他仁厚,最见不得百姓受苦,也更理解官逼民反的道理,“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而且……越剿越多?”

    朱棣面色凝重,他更关注军事层面:“此起彼伏,剿而不绝。说明根本不是一两个刁民作乱,而是天下已然处处干柴,只差一点火星!”

    朱元璋的脸色黑得吓人。他出身贫寒,太明白老百姓不到活不下去,绝不会鋌而走险对抗朝廷。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听见了吗?都给咱听见了吗?!从万历到天启,再到那个废物崇祯!咱的子孙都把天下治理成什么样子了!贪官污吏!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地反!你们这些官儿,将来谁要是敢把咱的百姓逼到这份上,咱剥了你们的皮!”

    殿内文武噤若寒蝉,他们能感受到皇帝那滔天的怒火,这怒火不仅针对未来的不肖子孙,也针对所有可能盘剥百姓的官吏。

    然而,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天幕的焦点,骤然汇聚到了陕西。

    “陕西作为全国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突出的重灾区……终于,在种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明末农民大起义率先在这里爆发,并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陕西?”徐达眉头紧锁,“此地贫瘠,民风彪悍,一旦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紧接着,天幕详细描述了天启七年澄城县的惨状:土地贫瘠、民生凋敝,而县令张斗耀却“催科尤酷”、“迫不及待地剥削压榨”。最终,忍无可忍的百姓在一个黑夜冲入县衙,“将那个作恶多端的县令张斗耀当场斩杀”!

    “杀官?!”蓝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对百姓勇气的惊讶,也有对秩序崩塌的忧虑,“这……这已是公然造反了!”

    李善长长叹一声:“澄城之事,绝非孤立。其象征意义极大!它告诉所有活不下去的人,官,并非不可杀!朝廷,并非不可抗!此例一开,祸患无穷矣!”

    果然,天幕印证了他的话:“澄城县县民的这一英勇举动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陕西省……陕西各地纷纷响应,越来越多的民众和士兵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来。一时间,起义的烽火燃遍三秦大地,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

    “汹汹澎湃的洪流……”朱元璋喃喃重复着这几个字,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股“洪流”一旦形成,想要扑灭,需要付出何等惨重的代价。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二百多年后,三秦大地尸横遍野、烽火连天的景象。

    更让洪武君臣心惊肉跳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