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0章 ITER会议上的发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90章 ITER会议上的发难 (第2/3页)



    瓦西里喃喃自语,眼神忽然锐利起来:

    “洛珞!那个年轻人!他离开合肥去了哪里?万明远的托卡马克EAST被停了!如果洛珞在黄泽岛上主持的也是聚变项目……”

    一个大胆得连自己都心惊的想法成型:

    “他们难道放弃了合肥的EAST路线,要在舟山全力押注某种基于激光点火技术的聚变……实验装置?”

    “可这规模,这防护等级,已经超出实验台的意义了!他们要干什么?建造一个…示范级的聚变能测试平台?!”

    “不,不可能。”

    他连忙摇了摇头,把这个荒谬的想法抛出脑海,就凭他们?绝对不可能。

    五角大楼会议室,海军情报局的代表指着白板上的舟山港物流清单:

    “重点不是集装箱的数量,而是里面的东西!振华的精密构件底盘、超高纯度石英玻璃、大规模液氦消耗——这些都是构建极端物理环境容器的特征材料,看看他们地基的强度?足以支撑巨大的内部压力。”

    能源部的专家皱着眉,很是疑惑:

    “惯性约束聚变装置需要极端峰值功率的能量输入,他们的能量来源呢?如果这是一个激光聚变装置,按照他们核心区的面积和这种冷却模式,其激光器阵列的规模必须远超NIF,才能支持起一个能产生工程意义的能量测试平台结构。”

    “这太激进了,ITER都还在建磁约束堆。”

    “或许是某种混合路线?”

    有人猜测道:

    “结合了磁约束和惯性的优点?合肥等离子体所多年的底子在EAST上积累的经验呢?他们试图整合出一个真正的工程原型?但能量增益呢?他们实验室的突破达到了什么程度?”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他们推测这支团队在合肥成功实现了某种原理验证,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成果放大到工程级进行实用化测试。

    没有人会想到,洛珞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三年内完成一个可进行点火验证的工程堆,更不认为他已经取得了足以支撑建堆的决定性突破。

    不过,尽管他们对此一头雾水,绞尽脑汁也想不通,这座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随着工程的动静越来越大,终究还是被他们发现了端倪。

    ……

    1月份一个异常寒冷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风短暂吹散了黄泽岛上空的浓雾。

    就在这短暂的窗口期,俄罗斯一颗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的GEO-IK-2型光学卫星在执行例行拍摄时,其配备的多光谱传感器捕捉到黄泽岛核心区方向,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一簇异常的能量辐射。

    数据传回俄科院后,光谱分析专家在排除自然现象后,愕然发现——那是一种高度集中在深紫和近紫外波段的、具有高度相干性的光!

    “激光!是激光!”

    得到消息的莫斯科分析中心炸开了锅:

    “非常高能、极高指向性的激光脉冲!他们果然在岛上建造了巨大的激光器阵列!这是在调试?还是在……进行某种测试?”

    这个意外的证据,几乎瞬间锁定了之前的猜测方向——岛上进行的项目,必然与高能激光及其应用的尖端物理研究紧密相关。

    而所有的外围信息,合肥、EAST被停、洛珞的行踪、材料特征、都强烈地、不可辩驳地指向了那个目标——聚变能工程。

    最终,在大西洋彼岸和乌拉尔山两侧,独立分析得出的结论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美国情报评估:

    “可信评估表明,华国正依托其在高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技术方面的近期突破,在舟山黄泽岛秘密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型激光-聚变工程研究设施。

    该项目核心目标疑似为放大其关键技术,验证工程化可行性,并可能包含一个聚变点火能量测试原型平台。

    当前情报无法确认其点火技术是否已具备高能量增益,但其决心和资源投入异常巨大,或对未来聚变技术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设施不具备直接武器化特征,但需警惕其带来的技术跃进可能影响ITER框架下合作平衡。”

    俄罗斯内部备忘录要点:

    “合肥、EAST、洛珞团队的消息与舟山项目启动高度吻合,超大型激光器调试迹象出现。

    物流数据、地基规模及特殊材料均指向‘磁箍缩惯性约束聚变’方向的工程验证,综合判断华国正倾力推进它的工程化落地,目标直指建造集成激光点火和磁箍缩约束的可运行聚变原型装置。

    其进度无法确定,但显然对我方БАРС计划构成现实压力,重点关注其在舟山项目可能取得的工程进展,特别是与点火相关的实测数据。”

    情报在双方的档案室里封存,分析报告上盖着“高度机密”的印章。

    他们知道舟山黄泽岛深处隐藏着足以改变未来的秘密,也基本确定了这个秘密关乎聚变工程的庞大野心,甚至触及了洛珞团队最新的技术成果在工程层面的放大验证。

    然而,那钢铁壁垒拱卫的中心深处究竟到了哪一步?

    那无数高精尖部件组装成的庞然大物是否已经真正被点燃了“太阳之火”?

    这些最核心的真相,如同盘古堆核心那未被点亮的等离子体一般,依然深藏在浓稠的无光地带之中,远非地球另一端所能清晰窥见的。

    毕竟,他们也只能暗中观察,不可能把镜头直接聚焦到人家的基地门口,巡航的海军和护卫舰可不是摆设。

    但……要想搞清楚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也有办法。

    ……

    2010年2月,法国巴黎,ITER组织总部会议室。

    会议厅内气氛凝重,巨大的椭圆桌旁坐着来自ITER成员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华国——的高级官员与项目代表。

    光滑的桌面映照着顶灯,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无形张力。

    主导会议轮值主席的欧盟代表清了清嗓子,将议程推向核心议题:

    “诸位,今天我们有一个需要讨论的关切事项,根据部分成员国的报告,以及我方收到的间接信息,我们注意到华国方面负责的东方超环大型实验装置,其核心堆冻结试验似乎处于无限期暂停状态。”

    “EAST作为ITER重要的技术验证平台和磁约束路线的前沿探索,它的突然转向令人意外,按照《联合实施协定》的精神以及定期信息交流的机制,华方是否有正式的说明可以分享?”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坐在桌旁的华国代表团团长、国家能源局主管核聚变事务的张涛副局长。

    坐在他旁边的,是科技部国际核聚变事务特别协调员陈明,两人的表情平静而克制。

    张涛沉稳地接过话筒,语气平稳有力:

    “感谢主席和各位同仁的关注,关于EAST项目的调整,我方已通过常规渠道递交了详细的项目经费季度执行报告。”

    “EAST的实验暂停并非突然,而是源于近期我国对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进行了更为严格的优化评估和结构性调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