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八章 再探后山,姜明归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八章 再探后山,姜明归家 (第3/3页)



    也不知二人是天未亮便去林间摘果,还是昨夜……便宿在了那座小树屋里,重温了一宿旧时光?

    一家子的目光,比灶膛里的火还热,齐刷刷地望了过去。

    敖玉那张一向清冷的俏脸,此刻竟飞上了两抹红霞,像是被火苗燎着了,忙不迭地躲到姜锋身后,不敢露面。

    早饭过后,姜义依旧领着姜钦、姜锦两个娃儿去祠堂,讲他的经,论他的道。

    柳秀莲与姜曦则领着小两口,备了些谢礼,往刘家庄子走了一趟。

    当年救命的恩情,总要正正经经登门谢过,才算周全。

    等一行人自刘家庄子回来,姜义的课也收了尾。

    祠堂门虚掩着,两个小的早溜去练武场,只余屋中一缕淡淡的檀香。

    姜义站在门前,抬手向姜锋招了招。

    姜锋会意,走了过去。

    敖玉瞧见了,便笑着挽住柳秀莲的胳膊,说要去跟阿婆学几手拿手菜,径直进了灶房,把地方留给了他们。

    “吱呀”一声,木门合上,光线暗了几分。

    屋中只余祖孙二人,和供案上那道愈发凝实的土黄色神魂虚影。

    姜义开口,声音依旧淡淡:

    “锋儿,可曾想过,将来有了孩儿,要在何处教养,如何教养?”

    话问得平静,姜锋却是一愣,显然没将心思放到那般远处。

    他沉吟片刻,方道:“还没细想……大约,是在鹤鸣山,或是西海吧。”

    姜义点了点头,心中自是有数。

    自家这些年在人世间也算积了些底子,可若后山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终归是底蕴薄了些。

    与西海龙宫、鹤鸣山这等庞然大物相比,仍是隔着云泥。

    这时,旁侧那道虚影忽地传来姜亮的声音:

    “在何处教养,你们自己看着办。但娃儿身上既有龙族血脉,便绕不开龙族的规程。日后谋个水府神职,才是正途。”

    姜锋显然未曾料到,阿爷与自家老爹,竟已将心思盘算到了这般地步。

    姜义在旁帮腔,语气笃定:

    “听你爹的。他如今在长安城当差,那泾河龙王又是亲戚。娃儿若真有了,送去泾河水府镀镀水气,差不了。”

    姜锋心下仍有些疑惑,那泾河龙宫听着,似乎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去处。

    况且真等娃儿长大,西海也早该恢复了平静。

    但见长辈说得郑重,他还是点了点头,却也没把话说死,只道:

    “此事,总得与小白商议一二,也得问问西海那边的意思。”

    姜义不再多劝,只拍了拍他的肩,笑道:“那便勤快些,争取三年抱俩。”

    此后数日,姜锋夫妇便在村里住了下来。

    终究,姜锋还是没忍住。

    他备下了成摞的符箓丹药,明目清心的,祛印辟邪的,一样不少。

    又从敖玉那儿讨来几样龙宫护身的宝物,便独自一人,闷头闯进了后山。

    敖玉却记得大哥的嘱托,连山脚都不曾踏过一步,只与一家子在外头候着。

    刘家庄子那位刘子安闻讯,也特地赶了来,与姜曦并肩站在院门口,像是在等一场戏开锣。

    他这些年接了庄务,少了小时候那股往山里野的劲头,可那份埋在心底的好奇,却未曾消减半分。

    一家人倒也不急,在院里摆了果子点心,边吃边说些闲话,活像是在等着日头落山。

    直等了几个时辰,夕阳偏西,林口才晃悠悠地走出来一个影子。

    是姜锋。

    只是模样有些古怪,眼神发直,浑浑噩噩,像是魂儿被谁借走了。

    身上那些符箓法宝,竟是连一丝灵光都未曾耗去,仿佛只是进山里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做了个长长的梦。

    刘子安见他这般模样,脸上表情有些复杂。

    也不知是庆幸这山里依旧神秘,还是失望连姜锋这等人物也空手而回。

    姜家人却早已见怪不怪。

    柳秀莲笑着迎过去,替孙儿拍落衣上的泥灰草籽,嘴里慢悠悠地念叨着:

    “瞧你,又是这副模样回来了。快,进屋喝口热茶,定定神。”

    姜锋那趟后山行,结局谈不上圆满,却也算放下了心事。

    翌日清晨,他便携着妻子,径直出了村,往鹤鸣山方向去了。

    姜家小院,又归了往日的安宁。

    少了些热闹,多了些清净。

    春去秋来,草木枯荣,不觉又是半年过去。

    这日午后,日头正暖。

    姜义在屋旁药地里忙活,膝头垫着块旧麻布,手里修着一株半死不活的乌头。

    门外传来脚步声,他动作不紧不慢,这才抬起眼皮。

    院口,立着个熟悉的身影。

    那销声匿迹一年有余的大儿姜明,肩头落着几片尘土。

    旁边站着个梳双髻的姑娘。

    姑娘眉目寻常,衣衫寻常,丢在人堆里,便再寻不着的那种寻常。

    只是静静站着,像一枚被风吹到门口的落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