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8章 如果有一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8章 如果有一天 (第2/3页)

解文庙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就不得不提,儒家经历两千年的发展,到明朝已经真正有了一部分宗教的特征。

    而任何宗教,都会编造出无数神圣故事,儒教也不例外。

    在儒教经典中,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最终有三千门人,其中有七十二贤。

    孔子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至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是“万世师表”,后世所有儒生都是他的门徒,而三千门人以及七十二贤人,则是万世师表孔子活着时候的成果。

    文庙有七十二人配享,便是从这里而来,其中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也是从这里而来。

    如果把孔子比作佛祖,那七十二贤人就是诸佛、菩萨、罗汉,文庙实际上就是儒教的“万神殿”。

    如果觉得佛教的地位不够,那再做一个比喻,大明和儒教的关系,有点像弱化版的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

    在东罗马帝国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即便是东正教牧首(类似于教皇)也要由皇帝任命,并且在事实上是东罗马皇帝的御前大臣,东正教是皇帝用来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

    衍圣公被攻讦,就像是皇帝对牧首不满,固然会极大的损伤东正教的颜面,可终究这是人间之事。

    换一个品行不错的衍圣公上来,之后再宣传一下,就可以说只是因为孔公鉴有问题,而不是圣人后裔有问题。

    但如李显穆这样细究起死人的事,那就必然是整个儒门的规则要改变!

    朱棣觉得事情有些大条了。

    即便是他这么激进的人,也觉得李显穆是不是太激进了。

    朝廷尊儒尊孔的国策是不可能改变的。

    文庙是历朝历代定下来的,是儒门的核心,怎么能随意改变呢?

    但他又清楚,以李显穆的聪慧不可能在这种场合无的放矢。

    “显穆。”朱棣高声压住了殿中的喧哗之声,沉着目光望向李显穆,“你方才说刘观不理解你言中之意,你便给他解释解释,道理是不言不明的。”

    不仅是给刘观解释,也是给殿中群臣,以及他这个皇帝解释。

    殿中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几乎所有人都紧紧盯着李显穆,想要知道他意图将儒门改天换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是,陛下。”李显穆脸上带着从容,“在讲述这些问题之前,臣想先讲一件先父生前之事。”

    李忠文公李祺的生前之事?

    朱棣来了兴趣,“景和生前之事?你且说。”

    “先父生前教导臣先贤学问时,每每更改其中前人注释,当时科举必须要学朱熹的四书五经,于是父亲在教导臣时,一边教臣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一边教臣传世录,二者间的异同,如今天下皆知,臣不再赘述。”

    从李显穆的话中,众人都能听得出,很早之前李忠文公就已经对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不满意,于是亲自删改。

    李显穆继续侃侃而谈,“臣当时问父亲,‘为何要删改过往圣人的学问呢?’

    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