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皇后与熹贵妃的欢喜,厚赏弘历太子待遇!(二合一) (第3/3页)
这也就导致,在民间,尤其是南方民间,东林的思想从明末到现在都是主流。
历史上的清朝统治者,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只采取了严厉的文字狱方式来杜绝这种主流,而使得民间虽然没了东林思想,却也变成了空心麻木的状态。
用龚自珍的话说就是“万马齐喑究可哀”,而文人们也大多只去沉醉于朴学。
弘历可不想大清朝在自己当皇帝后就死气沉沉,缺乏对外进取的活力,而不利于他将来当皇帝时可以更加嚣张的做世界型霸道皇帝。
毕竟,他可没打算学历史上的乾隆只满足稳定边疆,然后做个保守的皇帝。
所以,弘历没打算只禁锢思想,而打算引导为主。
总之,弘历主管礼部,除了利用汉人士绅的软弱性,让他们与满清宗室王公互生嫌隙外,依旧是用花钱的方式,来分裂汉人士绅和拉拢部分汉人士绅。
弘历除了花钱让地位较高的文官士子做自己的口舌外,他也花钱,让大量更底层的寒酸文人以抄书的方式解决了温饱问题。
反正就是花钱嘛,他也会!且打算比历史上的乾隆还要会。
而且,由于现在他还没当皇帝,雍正也还在给他继续攒家底,所以,他其实在花钱方面还有些收敛。
等将来雍正给他攒完家底,他当了皇帝,弘历是打算花更大的钱,办更大的事的!
要不然,他也不会把弘昼、傅恒往那些路上引。
而这样一来,弘历在主管礼部后,也不是所有文官士子都反对他管礼部,乃至否认他管礼部的实政能力,更不好再说统编史论教材不好。
因为弘历创办《京师大学堂期刊》的名义就是,为修订统一史论的教材而启发人心。
毕竟,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越来越多的文官士子开始因此称赞弘历贤良仁厚,善于文治。
“老师,很多文人士子都说四阿哥管部以来,虽然也不得不奉旨开办博学鸿儒科,为统编史论教材做准备,以达到禁锢士人言论的目的,但也礼士崇仁,主动办期刊以求文章抄书之名养士。”
“所以,看得出来,很多文人士子不反对四阿哥管部,而且还很支持。”
曾静的弟子张熙在跟着曾静一起进京后,就对曾静也说起了他近日听到的关于弘历的风评。
曾静对此只是淡淡道:“那看来,这四阿哥的确非等闲之辈,只是可叹的是,我汉人士大夫太多伪君子,所以才会轻易被其一二恩惠就收买!”
“老师说的是,像老师一样的真君子还是太少!”
张熙为此附和道。
曾静道:“当然,这也是夷狄当政之故,才使得虚伪奸猾小人甚嚣尘上!”
……
……
紫禁城,永寿宫。
“坊间现在,很多文人士子都说四爷是贤王,大力接济贫寒的文人士子不说,还照顾贫寒士子之尊严大义,而不直接施恩,故能让许多文人士子在感君父与四爷恩德之间,得以两全。”
皇后和熹皇贵妃也从陈士顺这里,知道了弘历在外面汉人士绅中的风评,而因此颇为欢喜的都笑了起来。
“这么说,你们四爷主管礼部,没有文官还说他管礼部管得不好,也没人不支持你们四爷管礼部了?”
皇后还在这时主动问了起来。
陈士顺则继续笑着回道:“主子圣明!现在谁要是说四爷管礼部管得不好,谁不支持四爷管礼部,那就会得罪京里很多文人士子了。”
“这就好,看来也不各个都是陆生楠那种混蛋,为了阻止弘历在礼部历练,拿皇上的子嗣说事。”
皇后为此说了起来,且又对熹皇贵妃笑着说:“按照规矩,弘历在礼部历练后,就可以加封议政王,帮着皇上分担更多的事务了。”
熹皇贵妃笑着附和:“正是呢,多亏娘娘教导有方,才让他如今能为皇上分更多的忧!”
……
……
而雍正在被陆生楠拿子嗣单薄的问题怼后,倒也很快就恢复了过来,且也看见了《京师大学堂期刊》上的文章。
刘统勋的那篇论皇子要不要进行实政历练,要不要保持神秘性的文章,也得以被雍正看见。
借着昏黄的烛光,雍正在看了后,心情好了不少。
当然!
雍正作为在康熙朝夺嫡成功的皇子,也不是不明白,专制王朝的集权皇帝是当吉祥物更有统治力,还是有过各种实政历练而更有统治力。
但他看见了刘统勋这种符合他观点的文章后,至少让他有一种吾道不孤,不是所有文人士子都跟他作对的感觉。
这让很在乎他人意见的雍正颇为舒服。
雍正因而也连夜将弘历传了来,且问道:“议论前明皇子教育的作文者本人是谁?”
“回阿玛,他就是在您南书房行走的编修刘统勋。”
弘历为此回道。
他就知道雍正会注意到刘统勋。
雍正听后点头:“看来,也不是所有汉官都只想跟朕作对!”
“你办的这个《京师大学堂期刊》还是不错的,让朕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还利于你在礼部管事。”
此时,神情愉悦不少的雍正,因此也肯定起弘历来。
弘历忙拱手作揖:“阿玛过奖!”
雍正则又道:“《古今图书集成》已经刊印出来,有棉纸书十九部,朕赐你两部,一部陈于你王府自用,一部陈于咸安宫,而助你开办京师大学堂,因为朕打算将咸安宫作为你在宫内筹办大学堂之地。”
“朕现在想了想,觉得你昔日说的对,要打破汉人士大夫对教化的垄断,还得由朝廷多办官学为妥。”
“所以,朕决定把咸安宫给你,以后等你京师大学堂办好后,更要你在咸安宫办咸安宫官学,培养上三旗子弟与景山官学优秀者,作为输送到你所办京师大学堂的学员。”
雍正接着又说了起来。
弘历听后大喜:“儿臣领旨谢恩!”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仅次于《四库全书》的大型类书,而棉纸的,自然更为珍贵!
关键是,他能得到两部,还掌咸安宫,被允许在咸安宫筹办大学堂,无疑是太子才能享受到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