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皇后与熹贵妃的欢喜,厚赏弘历太子待遇!(二合一) (第2/3页)
不长,亲政之前更是多尔衮当政,属于贵族共治时代。
真正奠定如今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基本制度的,还是在位长达六十一年的康熙。
而康熙为削弱旗主权力,在位期间,大肆重用兄弟子侄等宗室王公,也就形成了宗室王公管部管军,与八旗贵族、汉人官绅同立朝堂的三足鼎立统治模式。
康熙能一直这样做,也是因为他除了兄弟能力都还可以外,儿子也多,所以能够用养蛊的方式,让其有助于康熙的皇权加强。
雍正继位后,也传承了这个制度,让允禩、允祥等兄弟辅政,历史上后来也让弘历、弘昼出府历练。
但如陆生楠所言,雍正的确没有康熙这个优势,他的儿子太少,特别是成年儿子更少。
然后,雍正还过继了一个出去。
所以,陆生楠的话,让雍正无法回答。
甚至可以说,陆生楠也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来反对让弘历进行实政历练,而逼雍正只把弘历当深居后宫、只学经史子集的吉祥物培养。
同时,陆生楠这话还像是揭开了雍正最大的伤疤。
这比骂他是暴君还要让他难受!
如此,雍正的一肚子火也只能憋着,发不出来。
因为,他的确子嗣单薄,他否认不了。
雍正也就开始呼吸变得急促,面色开始发白。
随后,雍正竟因此双手捧头,要跌倒在地。
苏培盛见此忙扶住了他:“主子!”
陆生楠也抬起了头,一脸愕然且关切的看着雍正:“圣上?”
随后,陆生楠也再次磕头:“臣该死!”
“你确实该死!”
苏培盛这一扶,让雍正彼时恢复了一些力气。
而雍正也就抬起颤抖着的手,指着陆生楠:“把他,把他打入刑部死牢,议死罪!”
……
……
礼部。
弘历已经知道蔡珽、尹泰、陆生楠伏阙状告赛尔图的事。
他还知道蔡珽让王景曾捏款污蔑赛尔图以否定博学鸿儒科的事。
因为,王景曾现在已经投靠了他。
甚至,让王景曾指使被他买通的赛尔图家奴用石头假充赃银,也正是他的主意。
“四爷,蔡珽已被斩首,尹泰也已被革职闲住,陆生楠被下了刑部死牢。”
王景曾也在接下来不久,向弘历汇报了关于赛尔图舞弊案的结果。
弘历听后点头:“很好,这次你立了大功,保证了博学鸿儒科的顺利举行。”
弘历说着就看起文章来。
他所看的文章,都是他让王景曾组织人写的一些研究型文章。
这些文章都是等着被筛选后就要发表在《京师大学堂期刊》上的学术性文章。
恰好在这时。
弘历看见了一篇分析明朝皇子培养的文章,而重点阐述了只对皇子进行儒家教育且只让皇子深居后宫保持神秘感的弊端。
文章认为,只对皇子进行儒家教育,让皇子只待在后宫,不参与实政历练,保持神秘感,该皇子将来当皇帝后,其实没有提高其统治的威信,反而更加容易被官僚们轻视。
因为,这样会导致该皇帝是被认为是养于妇人之手、无甚洞察力、容易相信近臣的无能天子,会让整个官僚集团对其统治能力更加怀疑。
为此。
文章还举出一些官员,在该皇子当皇帝后,将不利于自己党羽的皇命斥为是身边太监矫诏的例子。
“这篇文章不错,发在期刊上,对该作者重赏!”
弘历也就在看了后,对王景曾吩咐道。
“嗻!”
王景曾赶忙应下。
弘历能看到这些文章,都是王景曾按照他的需求,去组织有才学的文人撰写的。
因发文章者皆用笔名,所以弘历接着又问:“此作者本名是谁?”
王景曾立即回道:“现在南书房行走的翰林编修刘统勋。”
弘历听后微微失神,随后挥手让王景曾退了下去。
刘统勋不久后就在王景曾这里拿到了三百两赏银的会票,且因此兴高采烈地回了翰林院。
而在翰林院途中,因路过宝亲王府,他倒不由得瞅了一眼宝亲王府,且忍不住朝宝亲王府的大门作揖一拜。
因为,弘历以发他的文章在《京师大学堂期刊》上的名义,给他的三百两赏银。
对于只是一翰林的刘统勋而言,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他在京师租个更好的地方了。
同为翰林编修的黄祐见刘统勋精神奕奕的回来,就笑问着他:“可是得了四爷的赏银?”
因以文章得赏赐不是什么丢人之事,所以刘统勋也就笑着点了点头。
“我前个儿也得了一笔。”
黄祐笑着回了一句,也同样神采奕奕。
刘统勋听后,也就问黄祐写的什么文章。
而黄祐在回答后就道:“这《京师大学堂期刊》和京师大学堂一样,都是圣谕准予四爷操办的,我们给《京师大学堂期刊》投文得赏银,也算是皇恩所赐。”
“是啊!”
“以往是官僚士绅请我们写这些杂文,现在变成四爷代表朝廷请我们写文章,而为朝廷写文章,无疑更合圣人之道!”
刘统勋附和着就坐到了自己的案后,开始写家信。
因为,他打算把银子寄一些回家。
作为收入微薄的翰林官,他现在在京师很多时候都还需要家里给他送银子接济。
但现在,因为弘历开办了《京师大学堂期刊》,给写期刊文章的文人发钱,也就让他总算可以接济家里了。
刘统勋一想到自己总算可以接济家里,也一时不禁两眼红了起来。
而弘历开办《京师大学堂期刊》的目的,就是夺士绅们在士林中的话语权!
具体操作就是,收买一批地位较高的文官士子,让这些文官士子写符合自己主张的文章,进而把所谓的士林公论引导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公论。
即便一时不能引导成功,也能造出不同的声音来。
由于在这个时代,大部分百姓都是文盲,所以士林公论很多时候就成为了主流民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