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李关张赵陈,谁是天下第一大姓? (第2/3页)
的沙盘前,凝视着上面精细布置的扬州地形。
这位年过五旬的淮南总督,面容清癯,眼角细纹里沉淀着二十多年征战的沧桑。
沙盘上,
代表吴军的红色小旗插满了长江南岸,而代表汉军的黑色小旗则密布于江北各要隘。
堂下诸将早已到齐,却无人敢出声打扰主帅沉思。
甘宁不耐暑热,频频以袖拭额。
徐盛目光炯炯,紧盯沙盘。
蒋钦与周泰低声交谈,不时瞥向陈登背影。
终于,陈登转过身来,面容沉静如古井无波,唯有那双深邃眼眸闪烁着难以捉摸的光芒。
“诸君久候了。”
陈登声音清朗,抬手示意众人入座。
甘宁性子最急,未及落座便高声道:
“将军召集我等,可是为伐吴之事?”
陈登微微一笑,却不急于回答,而是目光扫过在座诸将。
徐盛稳重,蒋钦机敏,周泰勇猛,甘宁悍烈。
这些人皆是他多年栽培的心腹爱将。
“兴霸且稍安勿躁。”
陈登缓步至主位坐下,“朝廷确有伐吴之意,然此事牵涉甚广,非一时可决。”
徐盛拱手道:
“将军,自陛下定都洛阳以来,已历六载。”
“今曹魏困守益州,孙吴偏安江东,天下一统在即。”
“我淮南将士枕戈待旦多年,正当此建功立业之时,不可不争。”
蒋钦趁势接言:
“正是!正是!”
“去岁末水军演练,我部战船已能逆流直抵建业城下。”
“若得朝廷准许,必能一举荡平江东!”
堂内众将闻言,皆露振奋之色。
唯有陈登神色依旧淡然,手指轻叩案几,发出沉闷声响。
“诸君壮志可嘉。”
陈登终于缓声开口。
“……然灭吴之战非同小可。”
”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深厚。”
“又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朝廷必慎选主帅,统筹全局。”
周泰拍案而起,大声说道:
“何须他选?”
“将军坐镇淮南多年,熟悉江南地形,水陆战法无不精通。”
“更兼将军乃我朝开国元勋,除李相外,朝中谁人能及?”
此言一出,众将纷纷附和。
他们跟随陈登多年,皆十分敬重这位照顾下属的长者。
陈登却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幼平此言差矣。”
陈登轻叹一声,“除李相外,汉寿公不也名重于世吗?”
闻得“汉寿公”三字,众人皆知是关羽。
而一想起关羽的名讳,在场诸将嘴角全都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
遥想当年汝南之战时,关羽持节督淮南诸军。
其本意就是为了防止淮南军尾大不掉,让关羽过来消化军功。
偏偏关羽当时的性格又过于古板,与淮南诸将起了冲突。
后来还是经由鲁肃出面调解,此事在就此翻篇。
可翻篇归翻篇。
淮南诸将是绝不会忘记,关羽专门空降过来抢他们风头这一事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次抢功,后来打荆州的时候,他们肯定能够争取到主攻的机会。
肯定不会让诸葛亮当主帅,淮南军给他当副手。
只能说一步错,步步错。
反正两家的梁子是就此结下了。
这件事,至今仍是淮南诸将心头的一根尖刺。
堂内霎时寂静。
甘宁瞪大眼睛说道:
“将军何出此言?”
“公久镇江南,深谙水战,压制孙吴多年,江淮皆畏。”
“难道灭吴之事,朝廷还能另择人选?”
难呐……
陈登叹一口气,起身踱步,宽袍随动作轻摆、
“古来功高震主者,鲜有善终。”
“陈某追随陛下多年,朝中又有李相这样的好友相助,得以在淮南坐镇二十余年。”
“如今我陈氏说是江南第一大姓也不为过。”
一般来说,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之时,可以对地方大量放权。
州牧这个职位便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产生的。
而后来建立国家,政权逐渐趋于稳定,理论上应该渐渐收回地方的权力。
至少不能让地方大员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以免培养出过于强大的势力。
但刘备为了补偿陈登,默许了他留在江南发展。
刘备也不是没有想过把陈登留在中央。
因为你即便是离开故地,你的人脉关系依然存在。
就像李翊虽然到了洛阳当首相,但他在河北经营多年,是正儿八经的河北老大。
人脉网,门生故吏都在那儿。
不过陈登坚持要留在江南,一方面确实是不忍离开自己深耕多年的故乡。
一方面他习惯了江南的生活习惯,在那里还能吃到各式各样的海鲜鱼脍。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陈登毕生的志向就是一统江南。
他在淮南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灭吴做准备。
靠着刘备的默许,以及朝中又有李翊这样的重臣好友帮忙把关。
陈登这二十多年,已经发展成为了汉朝顶级的封疆大吏。
门生故吏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袁术了。
他说他的陈氏是目前的江南第一大姓,并没有吹牛的成分在。
甚至除了李氏外,目今的齐汉几乎找不到能够压制住陈氏的大姓了。
同为开国元勋,
像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功名赫赫,但他们并不结党营私。
这是性格使然,
关羽跟士大夫处不来,张飞性子粗犷,不体恤小人。
赵云则完全是品性高洁,不喜欢拉帮结派站队。
虽然他们在朝中有势力,未来自己的子嗣肯定也会是齐汉的一大世家。
毕竟他们这一代人,
已经把后代十辈人该干的活儿给干了,该吃的苦给吃了,该努的力给努了。
后代想不受到恩泽都难。
只要后代持续受到恩泽,那他们就是世家大族。
只不过不会发展成李翊、陈登这种顶级门阀罢了。
陈登就是汉末环境下,正常发展出来的世家大族。
毕竟人本就出身于徐州大族,底子本来就厚。
而李翊则属于权势太重,地位太高,巴结他的人太多。
门生故吏想不多都难。
毕竟很多在众人看来很小的职位,在别人眼里却是人生巅峰的肥差。
而这样的肥差,往往只需要李翊点个头就可以给出去了。
甚至都不需要走什么程序流程。
因为在大人物的视角里,这些差事实在太小太小,太微不足道了。
“将军莫非是怕朝廷忌惮么?”
徐盛恍然,压低声音问道。
“非是怕,乃不得不虑。”
陈登停步窗前,望向南方。
“陛下雄才大略,然帝王心术,自古难测。”
“我在江南纵横二十余年,早已非昔日徐州的陈元龙了。”
“陛下也早已不是那个涿郡卖履舍郎,而是坐拥天下的九五之尊。”
“岁月会改变许多东西,我也很多年没再见过陛下了。”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我也不知朝廷对伐吴一事是持怎样的态度。”
“所以才会在信中托李相,透露一些朝堂上的事。”
甘宁愤然道:
“这算什么道理!将军为汉室出生入死多年,难道还要因功见疑?”
“若如此,我等将士舍生忘死,为刘家人抛头颅洒热血,又有何意义!”
陈登转身,面色严肃,厉声叱道:
“兴霸慎言!此等话若传出去,徒惹祸端。”
蒋钦连忙在一旁打圆场说道:
“将军,兴霸性子直,并无他意。”
“只是我等淮南将士确实渴望继续为国家建立功勋。”
“昔日平定中原,多赖北方诸将。”
“今伐江南,正当我南方将士用命之时。”
甘宁也马上出声附和,连连道:
“正是!正是!”
“某的观点很简单,既然战事是在江南打的,就应该由俺们江南人来打。”
“合不该由他北人来争功。”
周泰微一颔首,沉声道:
“我觉得兴霸说的有道理。”
“吴军水师不可小觑,只有我们淮南水军能与之相敌。”
“况淮南诸健儿,日日戏水,夜夜弄潮。”
“便是三岁蒙童,也能下水。”
“此战首功,非我淮南人莫属不可。”
汉朝有两大水军,一个淮南水军,一个荆州水军。
但荆州水军由于在刘表病死,政权跌宕,经历了一波政治清洗。
导致死了很多优秀水军将领,水军发展也因受到赤壁之战影响而停滞。
后来诸葛亮主政荆襄时,本来使得荆州水军得以重新发展。
都又因爆了马谡这个雷,导致诸葛亮引咎辞职,到交州避祸去了。
荆州治事一直由马良代理,群龙无首下,自然是竞争不过淮南水军的。
陈登神色稍霁,回到座位,悠悠道:
“诸君心意,陈某岂会不知?”
“故已修书与李相,探听朝廷动向。”
众将闻言,皆露喜色。
李翊与陈登交情匪浅。
若有他从中斡旋,事情必有转机。
甘宁急忙问:
“李相可有回信?可曾提及伐吴主帅人选?”
陈登摇了摇头:
“书信方发,尚未得复。”
“诸君且耐心等候。”
“伐吴大计,没那么容易敲定。”
“等?等到何时?”
甘宁拍案而起,“这事儿难道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江南战事本就该由我江南人来打!”
“那些北方旱鸭子,懂什么水战?”
蒋钦亦附和道:
“正是!北人骑马尚可,操舟弄桨岂能与我等相比?”
“当年赤壁之战,也不是由我淮南水军出力最多么?”
徐盛却面露忧色,忽然提及一件大家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
“只怕朝廷又会如当年攻汝南时,派大臣假节而来,夺我淮南军功。”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骤变。
甘宁脸色涨红,怒发冲冠:
“若再派那关羽来节制我等,老子宁可弃官归田!”
周泰苦笑一声,调侃他道:
“兴霸又说气话。”
“你为朝廷效力多年,岂能说不干就不干?”
甘宁冷哼道:
“淮南将士戍边多年,血战无数。”
“如今讨伐个吴国还要受北人鸟气,老子宁愿托病回家带孩子!”
众将知他脾气,说的当然是气话,于是纷纷好言劝解。
陈登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又温言对甘宁劝道:
“……兴霸休恼。”
“我看那此次朝廷未必便会派关将军前来。”
“那会派谁?”
甘宁余怒未消,“总不会是张飞那莽夫吧?”
陈登摇了摇头:
“朝廷如何安排,眼下尚难预料。”
“灭吴之战牵涉多方利益,非一时可决。”
“不过……”
他略作停顿,“若真要派监军假节,陈某倒希望是李相亲自来。”
众将闻言,神色顿缓。
徐盛点点头:
“若是李相爷,末将心服口服。”
“李相为人宽厚,处事公允,不似某些人傲慢无礼。”
蒋钦亦笑道:
“正是!当年李相巡抚淮南时,与将士同甘共苦,没有一点架子。”
“与之相交,正如饮美酒醇醪,令人陶醉。”
就连脾气火爆的甘宁闻得此言,竟也怒气稍平,嘟囔道:
“若当真是李相前来,末将自然无话可说。”
“只盼朝廷明鉴,莫再寒了我淮南将士之心。”
陈登见众人情绪渐稳,心里却摇头暗叹:
哪有那般容易?
李翊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级权臣,身上肩负的压力比自己不知道大多少。
他宁可相信朝廷再派关羽过来假节,
也不相信朝廷会让李翊这样已经位极人臣的人,再来收割并吞江南之功。
沉吟半晌后,陈登又正色道:
“诸君且回营整军备战。”
“无论朝廷如何安排,我淮南军都须做好万全准备。”
“切记,军令如山,不可违抗。”
众将肃然应诺,相继告退。
待众人离去,陈登独坐堂中。
目光再次落向沙盘上的江东地形图,眉头微蹙。
“功高……震主么?”
他低声自语,“子玉啊子玉,你我相交多年,此番你当如何助我?”
诸将退去未久,府中管事疾步入内,躬身禀报:
“家主,吴郡朱氏、会稽虞氏、丹阳陶氏,九江杜氏等十余家代表已至府外,求见家主。”
“哦?”
陈登眉梢微动,嘴角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