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9章 渡海复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29章 渡海复辽 (第2/3页)

应被刘继隆尽收眼底,忍不住摇摇头,心道好小子不知权柄之好。

    只是他随后想了想,心道等这小子去了嘉州从吏,知道了权柄的好处后,自然而然会改变。

    届时自己若是将权柄交予他,恐怕便是让他松手他也舍不得松手了。

    摇了摇头,刘继隆便带着张延晖往外走去,留下了刘烈玉内阁的敬翔等人协助他理政。

    半个时辰后,他带着张延晖来到西隔城的瑶光殿,殿前便是占地数千亩的九州池,池上浮州与宫殿若隐若现。

    虽然因为寒冬而显得寂寥,但却别有一番风景。

    “坐下吧。”

    “臣遵令……”

    刘继隆对张延晖吩咐着,并在他入座后主动说道:“二郎他们几个小子也下乡从军了,大娘子也有十六岁了。”

    “朕想了想,这次收复辽东,汝可为耿明副将,待建功归来便能与大娘子成婚了。”

    “大娘子容貌自然不用多说,只是性子骄悍,怕是……”

    刘继隆也不知道怎么说自家大女儿,只能咳嗽道:“若是大娘子犯错,朕自然不会包庇,皇后也不是不知明理之人,汝可自行决断。”

    “先唐公主骄蛮,朕颇为不喜,汝作为新朝首位驸马,要将夫纲树立,莫让大娘子带坏了妹妹们。”

    有大唐作为教训,哪怕刘继隆再宠溺女儿,也不可能让公主骑到驸马头上。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刘雉既然要嫁过去,那自然不能摆什么公主的架子,但也不能让人折辱。

    对于后者,刘继隆自然是不担心的,毕竟不论是张淮深还是他的夫人,亦或者张延晖都是知礼数的人,倒也不可能为难刘雉。

    他担心的是刘雉把张延晖内宅弄得鸡飞狗跳,败坏这段姻缘。

    毕竟他对张延晖还是十分满意的,朝中也没有几个人能从外貌、能力上超过张延晖。

    自己亲自调教出来的小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比得上。

    想到此处,刘继隆看向张延晖:“这次去辽东,莫要堕了张氏的脸面!”

    “是!”张延晖庄重应下,随后便与刘继隆谈起了其它事情。

    白驹间隙,半个月后内阁与三省六部接洽,准备在齐鲁之地征募民夫二十万。

    圣旨下发后,张延晖便以辽东招讨副使的身份前往了登州,而耿明也开始调遣青州三万兵马往登州赶去。

    这三万复辽正兵,其中有五千余人装备火绳枪,且河南道的军器坊还在不断制作。

    等到四月开拔时,大概能再装备两千余人,组成八千人的火绳枪队伍。

    对于汉军的调动,渤海安插在登州的谍子看得十分清楚,这些情报也不断送往辽东。

    尽管汉军只调动了水陆五万兵马,可对于渤海国来说,这已经令他们感受到了如山岳般的压力。

    在时间推移下,洪武七年如期到来,而契丹与奚部也与渤海结成了短暂的同盟。

    刘继隆并未在意,而是每日理政,时不时抽查刘烈处理的奏表。

    人总是需要成长和历练的,刘烈的理政手段从开始的稚嫩,渐渐转变向了成熟。

    不过对于基层吏治的事情,他还是过于缺乏了解。

    好在等复辽结束后,随着他亲自担任基层并参与吏治,想来他会熟悉基层的那些猫腻,届时他理政的手段便更为高明了。

    在刘继隆安然度日的时候,随着四月到来,大汉复辽的战事终于在三百余艘船只收锚启航下揭开序幕。

    二百余艘战船与上百艘三千料操船缓缓从登州海域向北进发,规模宏大,远远望去如一座海岛向北行进。

    李居正留守卑沙城的塘骑在见到几乎将大海完全遮蔽的三百余艘大船驶来后,惊骇之余连忙策马向北返还。

    “李居正舍弃辽南之地,无非就是想要吸引我军深入辽东、玄菟,与其在平原交战罢了。”

    “渤海的精锐以靺鞨重步兵、骑兵为主,虽然骑兵主要都在扶余防备契丹,但辽东的骑兵数量也不在少数。”

    “此外,渤海继承昔年高句丽传统,在辽东、长白山修建山城,利用地形扼守要道,不易对付。”

    甲板上,张延晖将自己所了解的渤海军队特点都说了出来,耿明微微颔首,随后侧目看向身旁的几名将领。

    “汝等以为,我军理应如何收复辽东?”

    面对耿明的询问,众将面面相觑,而宋文通率先站出来作揖道:

    “招讨使,末将以为,我军可以海军先行占据辽南,并向平壤进军,防止新罗北上占据平壤。”

    “三万复辽兵马则是可在平郭、建安两城登陆,随后北上攻占辽东及玄菟诸城。”

    “待到收复玄菟,再分兵以火炮将太白山中的梁城等山城收复即可。”

    见宋文通说的与自己心中所想差距不大,耿明随即看向旁边的张延晖:

    “既是如此,便由张副使率海军万五兵马收复辽南及平壤诸城,防止新罗趁机北上。”

    “某率五千海军与三万复辽兵马自平郭登陆,北上收复辽东诸城。”

    “末将领命!”张延晖并未表露任何不同意见,毕竟此战以耿明为主,他只需要遵令并执行即可。

    见状,耿明开始令邻船接走张延晖,随后以兵分两路进攻辽东。

    大军一分为二后,张延晖成为东路军主将,在他麾下则是以马殷、刘建锋、王郅三人为主。

    “王都尉,某令汝率军三千占据卑沙城,并在两日后收复北丰、石城,能否做到?”

    张延晖看向王式之子王郅,王郅则是不卑不亢作揖道:“末将定不辱命!”

    眼见王郅应下,张延晖看向马殷、刘建锋:“海军沿辽南东岸而走,刘建锋汝率军五千收复积利、泊汋、乌骨、大行四城。”

    “某亲自率军七千,收复辱夷、平壤!”

    “末将领命!!”

    在张延晖下令后,东路军开始按照张延晖定下的路线收复辽南及朝鲜西北部的平壤。

    与此同时,沿着辽南西岸北上的耿明则是准备继续航行。

    按照眼下顺风的船速,明日他们便能登陆平郭、建安二城,以大军北上收复安市,在辽东与李居正交战。

    “驾!驾!驾……”

    汉军的动向在渤海的塘骑眼皮底下进行,在塘骑昼夜不休的疾驰下,军情终于在翌日黄昏送抵辽东城。

    李居正接到军情时,辽东城已经聚兵三万,衙门内将领足有五十余人。

    “若是依此军情所探,恐怕卑沙、北丰两座城池已然陷落。”

    残阳通过窗户,斜照在李居正脸上,使得他整个人看上去暮气沉沉。

    他不受影响,继续说着自己的推测,同时说道:“南边十余座城池的百姓,能被迁徙的都已经迁徙,留下的都是有汉人血脉的贼子。”

    “这些贼子足有万余,恐怕会将我军用意尽数告知汉军。”

    李居正抬起头来,面对五十余名将领的注视说道:

    “我军有甲兵三万,其中精骑六千,辽东城内又有足够半年所食的粮草,只要撑到入冬,汉军必然撑不下去,只能退兵。”

    他的这番说辞并无问题,诸如高句丽及渤海能击败中原军队,无非仰仗天时,亦或者是中原军队粮草不济罢了。

    只是在场众人都知晓裴颋曾带来过一则消息,那就是汉军拥有远胜战袄百倍的棉袄。

    如果这则消息是真的,那寒冬只会困死他们,而非困死汉军。

    毕竟汉军若是将他们围困辽东城内,汉军尚可砍伐树木取暖,而他们则是烧一摞少一摞。

    长此以往,他们必然支撑不住……

    想到此处,众人都在想着让李居正下令撤军,可李居正并未如此。

    渤海军中的精锐骑兵,基本都是贵族及宗室子弟,这群人骄傲的紧,若是贸然下令撤军,这群人必然鼓噪。

    唯有让他们尝到汉军火炮的滋味,让他们主动提出撤军,李居正才能下令撤军。

    于他而言,这场仗不是军事,而是政治。

    想到此处,李居正还准备说些什么,但这时却又见塘骑快步走入衙门之中,对着堂内的他作揖道:

    “大将军,卑沙、北丰丢失,汉军已经登陆并占据平郭,平郭城内数千逆民自甘充当汉军走狗,为其运转粮草。”

    “混账!”

    “这群逆民食吾国百年太平,竟然背弃吾国!”

    “不过是群与胡虏乱了血脉的家伙,也敢如此!”

    得知辽南逃跑的那群百姓主动投靠汉军,堂内许多贵族官员纷纷破口大骂。

    李居正早就料到了会出现这种事情,他虽不意外,但心中还是升起了不少压力。

    纵使隔了近百年,体内的汉人血脉还是会令这些血脉斑驳的百姓投身汉军。

    辽南如此,更不要提辽东城和平壤城了。

    好在自己毕竟迁走了辽南三万多百姓,若是留他们在辽南,恐怕会省去汉军征募民夫的力气。

    “将堑壕再掘三重,汉军最迟三日后便会兵临城下,不可马虎!”

    “末将领命!!”

    见李居正吩咐,众将纷纷散去,而李居正则是在众将走后长叹了口气。

    在他叹气的同时,已经登陆平郭,并将平郭城彻底占据的耿明则是走上了城墙。

    他伸手放在夯土筑城的丈许城墙上,忍不住说道:

    “倒也难怪李居正会舍弃辽南,如此城墙,恐怕只需要五十门火炮排射两个时辰就能拿下。”

    在耿明身后,宋文通、王重荣纷纷颔首,而站在最后的,则是向刘继隆递交投名状后被冷落多年的朱温。

    耿明忍不住看向身后,目光在朱温身上打量道:“朱全忠,若令汝率军五千为先锋先行,可有把握三日内兵临辽东城下?”

    “末将定不辱命!”朱温并未因为自己只得了个都尉职官而气馁,毕竟他已经受够了冷落。

    从二十岁到眼下的二十七岁,他已经被冷落了八年之久,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掌握权柄的机会,他自然十分珍惜。

    此外,他也算明白了自己对刘继隆而言并不重要,如果自己做的不好,刘继隆完全可以将自己换掉。

    正因如此,他必须要在此役中表现出众,才能在日后的庙堂上站稳脚跟。

    “好!”见朱温应下,耿明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