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529章 渡海复辽 (第1/3页)
“他要打便打!祖先遗留之地,怎可放手他人?!”
风雪寒冬下,上京城龙泉殿内的气氛却十分焦躁,只因裴澈所派快马将消息带回了上京城。
面对刘继隆所展露的强硬,大玄锡并未因为其强大而退缩,反而是坚定的准备反击。
“陛下,如果大汉真的有李居正、裴颋、大涅简等臣奏表的那般强盛,与其交锋无疑以卵击石。”
政堂省右相,渤海靺鞨贵族出身的高景明主动站出来开口劝阻,而他也是建议大玄锡推动制度改革的推手之一。
作为渤海贵族出身的高景明,他自然是希望渤海国能够解决国内矛盾,继续强盛下去。
“右相的意思,吾难道要舍弃辽东吗?”
大玄锡语气加重,高景明见状则是叹气道:“臣虽不舍辽东,然辽东于吾国,并非不可割舍。”
“且舍弃辽东后,吾国确实能聚兵扶余府,将东辽水以南的地方交给大汉。”
“届时契丹岁冬渡辽泽而入寇,便是大汉需要担心的事情,而非吾国需要担心的事情了。”
相较于辽东这种偏远之地,渤海的经济中心,主要还是太白山(长白山)脉的各处河间谷地。
辽东虽然平坦,可开垦需要国力需要资源,而渤海已经立国一百八十余年。
别说当下,便是放在上百年前,渤海国也没有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开垦辽东。
刘继隆所言虽然有些难听,但确有一点说的没错。
以大汉的体量,随便迁徙几十万人去辽东开垦轻而易举,而渤海就不行了。
渤海虽然有两三百万人,可都是散居在太白山脉各处河谷,且由于民族成分复杂,各族积累的矛盾已经根深蒂固。
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下令迁徙这些河间谷地的部落放弃原本已经稳定的生活去辽东开垦,这些部落绝对会更愿意用刀枪逼朝廷收回成命,而非迁徙辽东。
“辽东二十余万百姓,百万余亩耕地,若是如此放弃,恐四周轻视。”
在大玄锡衡量利弊的时候,以宗室身份入政堂省并担任左相的大弘嗣却忽然站了出来,让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大玄锡顿时停止了思索。
“大汉确实强大,可吾国亦不孱弱。”
“大汉皇帝自视甚高,无非就是未曾尝过吾国兵锋厉害。”
“吾国可展露兵锋,同时派遣使团前往契丹、奚部,趁大汉进攻吾国时,可利诱二部入寇大汉河北。”
“哪怕大汉再如何强大,却也无法以一敌三。”
相比较高景明的话,大弘嗣的话无疑更能令人接受。
哪怕是高景明,此刻也没有立即反驳,而是沉默着看向了大玄锡,似乎让他来做主。
不止是高景明如此,而是群臣尽皆如此,这让大玄锡压力骤涨。
好在他治国八载,手段早已熟练,故此他在片刻的沉吟后,果断选择了大弘嗣的建议。
“敕令,以李居正总制辽东兵马,拒大汉军。事若不济,徙辽民于扶余、长岭,许以便宜行事。”
“以礼部派遣使团前往契丹、奚部,联合二部共抗大汉!”
“陛下圣明……”
在大玄锡的抉择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与汉军交战。
不然若是因为畏惧汉军兵锋而拱手让出辽东,届时必然会引得四周各国争相效仿。
在他的敕令下,远在辽东的李居正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便接到了来自上京城的旨意,而礼部的使团也早已出发多日。
与此同时,裴颋等人也渡海返回了辽东,故此裴颋也知道了朝廷的态度。
对此他并不意外,毕竟没有人会选择不战而弃土。
只是面对朝廷的旨意,裴颋还是在卑沙城给出了李居正些许建议。
第一为迁徙百姓,将辽南的百姓尽数迁往玄菟,哪怕事不可为,也能尽量将百姓往长岭、扶余迁徙。
第二为修筑石城,将各类要隘尽数以石砖垒砌,如此方能挡住大汉兵锋。
第三无非就是向上京城求援,同时坚守等待契丹与奚部建功。
若是契丹与奚部建功,大汉必然会抽调力量支援河北,辽东的危局虽然无法解除,却也能为朝廷赢得谈判的时间。
在裴颋的建议下,李居正开始将辽南的百姓尽数向北迁徙,但辽东并非只有靺鞨、高句丽等民族。
昔年大唐留在辽东的官吏,虽说后来与契丹、靺鞨、高句丽等民族融合,但他们依旧认为自己是汉人。
如今得知大汉即将收复辽东,他们大多举村藏于山中,试图等待汉军收复辽南后再出山。
这般想的人并不少,是以李居正只迁徙了三万多百姓北上辽东,便将广袤的辽南留给了大汉。
李居正的行为,很快便引起了大汉在辽东谍子的注意。
半个多月后,当辽东的谍子将军情送抵长安时,已然是洪武六年的腊月了。
风雪吹入紫薇城,刘继隆坐在主位上低头看着军情,而殿内则是坐着内阁七名大学士及太子刘烈,前来禀报军情的张延晖。
“陛下,臣以为渤海之谋,无非就是合纵连横,联合契丹、奚部等胡虏入寇河北。”
“以边军此前展露实力,契丹、奚部定然无法入寇成功,而朝廷则是可在二月征募民夫前往登州,等待四月渤海风浪较小且顺风时北上辽东。”
面对目光停留在军碟上的刘继隆,谢瞳代表内阁起身将他们商议的结果说出。
对于他们的建议,刘继隆也十分认可,毕竟就他所了解来看,不管是唐军还是明军,其渡海收复辽东都是选择在三至五月,这说明三至五月适合渡海。
有前人给出经验,他自然没有必要纠结,只是询问道:“以内阁所见,此役需征募多少民夫?”
他虽然知晓陆地军队与民夫的配比,但这次毕竟是渡海作战,还是得让内阁多参考史书才是。
对此,敬翔也起身给出建议道:“臣以为,不必收复东辽水以南的地域,只需出兵收复故高句丽延津城(铁岭)即可。”
“东辽水以南、延津以北虽然有不少可以开垦的土地,但这些地方一马平川,每年入冬后,西边的辽泽与辽河都会结冰,契丹可趁势东进入寇。”
“不如将此地留给渤海,朝廷只需要扼守险要的延津,以及防备延津以南的三百里辽泽边地便可。”
辽泽以“V”形将辽东辽西一分为二,春夏泛滥,入冬后结冰,胡骑可随时走辽泽入寇辽东。
这种情况,不止是如今存在,便是数百年后的明朝也需要面对这种情况。
正因如此,明代辽东长城才会修建得如此狭长,原因便是明军直接舍弃了无法筑城的辽泽,选择在辽泽东、南两侧筑边墙。
刘继隆虽然也可以用此办法,但他更宁愿主动出击,毕竟如今的汉军已经掌握了火炮和火绳枪,兴许几十年后就能装备燧发枪。
在汉军庞大的数量下,将燕山山脉乃至室韦山以东的广袤东北地区收入囊中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土地能否产生收益。
如果无法进入工业时代,如今的气温绝对是往后千年最高的气温。
气温下降带来的除了粮食减产,还有自然灾害增加和更多的战争与矛盾。
西域可以在收复伊犁河谷的同时,大面积种植棉花而维持收支平衡,东北也必须想出出路才能继续向东北方向深入。
好在东北有相较来说比较耐寒的卢城稻,只要从现在开始人工干涉育种,说不定能培养出更耐寒的水稻。
毕竟全球降温是缓慢进行,而非突然降温,大汉有足够的时间来人工干涉。
想到此处,刘继隆主动开口道:“东辽水以南虽然毗邻契丹,但此地平坦,只要以沙土不断填补辽泽,便能开垦出这足够耕地。”
“更何况朝廷收复辽东,为的就是从辽东出兵,配合河北夹击契丹、奚部等胡虏,岂可因为胡虏而舍弃?”
刘继隆没有将自己全部所想说出,那就是渤海国也不是傻子。
如果大汉只占据延津以南的土地,渤海肯定也不会死守孤立无援的东辽水。
相比较一个人受难,渤海肯定宁愿两个人一起受难,最后还是得大汉自己出手解决东迁的契丹。
“此次用兵,东辽水以南,浿水(朝鲜大同江)以西,长岭府以南,尽数收归朝廷之手,不容商议。”
刘继隆将此次用兵范围圈定下来,尽管这范围尚未恢复汉代汉四郡和唐代辽东巅峰时的范围,但他也不准备一口吃成个胖子。
先把辽东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范围拿下,等移民实边弄得差不多了,再顺势北上收复故地。
吸取盛唐的教训,刘继隆向来喜欢稳扎稳打,实控一州,永远比羁縻数十州要强。
羁縻的疆土在王朝虚弱时会分裂出去,但实控却不会。
想到此处,刘继隆看向正在埋头处理政务,时不时抓耳挠腮的刘烈。
“此次收复辽东,由内阁协助太子总制。”
刘继隆话音落下,原本还在抓耳挠腮的刘烈立马抬头看向他,愣了半晌后才道:“陛下,儿臣次年入春后还要前往嘉州从吏。”
“入秋再去也不迟,耽误不了事情。”
刘继隆笑着开口,心道好大儿如果走了,自己又得理政,又得时刻盯着汉军在辽东的战事,恐怕累得不轻。
想到此处,刘继隆也开口说道:“若是不急,可与张大娘子完婚后再去嘉州也不迟。”
“儿臣可以等到入秋再去!”听到自家阿耶这么说,刘烈立马挤出笑脸。
刚完婚就让他去嘉州,那还不如好好等两年。
“嗯,孺子可教。”
眼见破窗效应依旧管用,刘继隆摸了自己的短须,目光看向了敬翔等人。
“臣等遵旨……”
敬翔等七人先后起身作揖,将此事答应了下来。
见他们应下,刘继隆便吩咐道:“日后太子便前往东上阁理政,汝等都去东上阁随从。”
吩咐过后,刘继隆宛若卸下千斤重担,起身对刘烈吩咐道:
“这余下三十余份奏表便交给汝了,朕今日有些困乏,张郎随朕往瑶光殿散散心。”
“儿臣领旨……”
刘烈有些叫苦,十九岁的他正是坐不住的时候,若非不敢叫板,他肯定会辞去这份差事。
他的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