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2章 全线溃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12章 全线溃退 (第2/3页)

州,断不可失。”

    “若诸州县坚守不住,须得先迁徙百姓南下,断不可将百姓留下给叛军充为人力!”

    高骈清楚,他动动嘴皮子很容易,但如何让众人都能坚守才是难题。

    八万多兵马,要挡住二十余万兵马的多路进攻,这是众人能力难以做到的,更别提这些敌军还拥有攻坚利器的铁炮了。

    想到此处,高骈深吸口气:“府库钱粮,尽数调拨各城,依托城池接连后退,不可一战而失其州!”

    汉军铁炮破城虽然厉害,但岭南道的城池可是高骈最先开始修建的那两批城池。

    只要依托城池层层防守,再坚壁清野的让汉军募集不到足够的民夫,拖到入夏并非不可能。

    只是刘继隆调派江淮兵马南下,若是江淮兵马不受岭南气候影响,那便注定天复只有两年寿数。

    思绪落下,高骈凝重道:“都去操办吧,曲江守不住就退往浈阳,先将百姓与辎重转运浈阳。”

    “末将领命!!”听到高骈这么说,众将虽然感觉到有些许慌张,但还是纷纷作揖应下了此事。

    他们本以为高骈会率领他们与城外的八万汉军决战,可如今看来,高骈并不想与其交战,而是依旧秉持着后撤拖延时间的手段。

    在他的敕令下,韶州十余万百姓被迁往了南边的浈阳,只留下了三万兵马继续在曲江坚守。

    不过没有了足够数量的民夫,曲江告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放!”

    “轰隆隆——”

    时间不断推移,随着两天时间过去,曲江的城墙俨然从夯土包砖变成了沙袋城墙。

    眼看坚守不住,加上百姓已经撤出六十余里,高骈这才下令大军撤往浈阳。

    在他下令撤退后不到半日,汉军的塘骑便发现了不对劲,随后开始渡河侦查城内情况。

    在得知高骈撤兵后,塘骑便连忙将此事回禀了王式。

    王式下令大军挺进曲江的同时,也不忘派出塘骑搜捕四周,看看王式给他留下了多少百姓。

    果不其然,不过半日时间,根据塘骑回禀,整个韶州的百姓都被高骈迁往了南边。

    “十几万百姓,就只给我军留下了不到三万的孤寡老弱,这高千里还真是果决!”

    陈靖崇看着塘骑回禀的消息,咬牙切齿的说着。

    相比较他,早有准备的王式则是趁机说道:“高千里手段果决,此前在三川时便常常迁徙百姓,坚壁清野来限制我军,如今自然也不例外。”

    “若老夫猜得没错,诸如桂、贺、连、潮等州,应该都会在明知不敌后如此行为。”

    “老夫会奏表殿下,将此前湖南、江西等处投降的叛军和其家眷迁至韶州、桂州等处。”

    “殿下喜欢移民实边,想来是乐见于此的,让高骈做恶人南迁百姓,总比让我们南迁百姓要好。”

    王式也清楚移民实边的好处,所以他并未着急追击高骈。

    在他写给刘继隆的奏表中就提到了驱赶高骈,让高骈强行迁徙百姓,以此来增强朝廷在岭南的实力。

    岭南虽人口百万之众,但实际上却有两百余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苗瑶洞蛮,不服朝廷管教。

    以往朝廷虽然能轻易将其讨平,可受限于岭南汉家人口不足而只能放任土官自治。

    若是能迁徙几十万汉人进入岭南,尤其是进入岭西和安南等地,这些苗瑶洞蛮便闹不出什么事情,朝廷在当地用兵的成本也会不断降低,继而将整个岭南都纳入朝廷统治之下。

    想到此处,王式便对陈靖崇继续吩咐道:“诸如江南各处的降卒,也皆迁徙至岭南,发放土地,助其在岭南早早安家置业。”

    “是!”陈靖崇虽然不知道王式不着急进攻高骈,但也知道移民的好处。

    毕竟当初陇右残破,全靠刘继隆贿赂剑南、山南等处官员,将那些旁人视若累赘的百姓迁入陇右后,才得以将陇右发展起来。

    如今陇右人口百万之众,远超开元鼎盛时,皆是刘继隆迁徙百姓实边的功劳。

    在王式的军令下,汉军没有着急进攻,而是不紧不慢的向浈阳进攻,同时向湖南征募大量独身的男子作为民夫。

    三日后,八万汉军与十六万民夫兵临浈阳城下,夯土包砖的浈阳并不大,高骈继续采取迁徙百姓南下,同时军队驻守浈阳的策略来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李阳春、王建、曹茂等部纷纷开始朝着最开始制定的路线对各州发起进攻。

    鲁褥月、高杰、王重任等人的反应也是与高骈一样,以城池层层防守,以此来拖延时间。

    二十余万大军对岭南发起进攻后不久,刘继隆才接到了王式派人快马送出的奏表。

    “知吾者,王小年也……”

    接到王式奏表的刘继隆,毫不吝啬的称赞起了王式的奏表。

    这份将江南百姓迁徙岭南,继而增强岭南安定的奏表,十分贴合刘继隆所想。

    岭南汉家百姓太少,所以才会动乱不断。

    如果能迁徙几十上百万人口前往岭南,岭南的情况也会在日后大为好转,岭西那几十个羁縻州也就可以不断解决,继而提前千年结束岭西等处的苗瑶动乱问题了。

    不过王式的思路虽然没问题,但他的办法有些问题。

    他所想的,无非就是迁徙降卒及其家眷前往岭南,但汉军手中降卒及其家眷才有多少人?

    满打满算,汉军手中降卒也不过七万,连带家属也不过三四十万。

    在这其中,刘继隆已经要迁徙二十万前往河西和西域,剩下的也就二十万左右了。

    二十万人口进入岭南,固然可以改变岭南的不少情况,但是还不够。

    迁徙降卒只是开始,迁徙拖家带口的富户才是根本。

    那些世家豪强家中动辄数百上千人,若是牵连起来,轻松就能波及上百万人进入岭南。

    经过高骈迁徙几十万江北百姓进入湖南,并将其安置湖南,不断开荒扩展耕地的治理,如今的湖南农业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

    湖南的发展,则是将决定了能迁入多少人口进入岭南,因为以岭南道的情况,肯定是养不活大量迁入人口的。

    在开垦荒地变为良田之前,岭南道迁入人口的口粮,只能靠邻道供应,即江南西道下的江西、湖南。

    有高骈在湖南打下的基础,刘继隆只需要让湖南、江西两处地方恢复生产,就能开始大举迁徙人口进入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缓了口气,侧目看向正在记录起居注的敬翔。

    “朝廷派出的官吏,如今都抵达何处了?”

    面对这个问题,敬翔不假思索的作揖道:“淮南道的三千多吏员都调往了江南,朝廷派出的新募官吏则是刚刚进入淮南、江陵境内。”

    “最少还需要一个月时间,这些官吏才能抵达派遣之所,为朝廷控制好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此外,还有一批八百五十名官员,三千名吏员的队伍刚刚派出不久,派遣之地是尚未收复的岭南道。”

    刘继隆闻言皱眉,忍不住质问道:“马上就要入夏,现在派他们进驻岭南,他们能适应吗?”

    敬翔见他不高兴,连忙解释道:“这其中官吏都是朝廷此次在江淮选拔的庶族子弟,应该可以适应岭南的气候。”

    在他解释过后,他又主动向刘继隆提议道:“殿下,治理岭南,最好还是以湖南、江西及岭南、福建等处百姓为主。”

    “臣以为,是否可以在当地开办官学,亦或者选拔庶族子弟?”

    他将开办官学放在前面,但他知道,自家殿下不可能等五年时间,所以他更推荐选拔江南的庶族子弟来治理岭南。

    “此事暂且搁置,等收复了岭南,将那些藏起来的家伙都处置了,再行选拔也不迟。”

    “是……”

    见刘继隆有自己的想法,敬翔便不再多说什么,而这时刘继隆又拿起另一份北边的奏表,望着其中内容不断皱眉。

    正月初二,李思恭率党项诸部过黄河,准备前往漠南驻牧,但被张昶、郑处率军所拦,双方在胜州滩交战,安破胡率军绕道党项诸部身后发起突袭,党项诸部阵脚大乱。

    李思恭率平夏、东山两部六万余人突围,渡过黄河前往定襄,为李克用率兵接应后撤往漠南。

    野利、费听、往利、颇超、米擒、细封等六部被围剿覆灭,汉军俘胡十二万口,牛羊马匹五十万之多,河南地党项诸部自此不存。

    战果很喜人,但却被李思恭带着党项诸部中实力最强大的平夏和东山两部突围。

    按照两部的实力,他们最少还能拉出万余骑来不断犯边,这对于日后的新朝来说是个威胁。

    “李思恭、李克用……”

    刘继隆呢喃着这两个名字,只觉得自己似乎天生与姓李的犯冲。

    不过只要新朝开泰十余年,他就能将更先进的火器技术运用到军队上。

    届时北方的胡骑对于中原的威胁将逐渐降低,虽然不至于终结胡骑威胁,但却能将用兵成本不断降低。

    只是可惜,本来刘继隆是想把李思恭交给郑处、张昶解决,以此让他们累积更多功劳。

    现在虽然也累积了功劳,但没能彻底捣灭党项,二人的功劳便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了。

    他长叹一口气,不知道是在叹郑处、张昶,还是在叹李克用与李思恭。

    好在不管怎么说,自己总算把悬挂在关中头顶近百年的党项问题给解决了。

    不过对于李思恭和李克用,刘继隆还是得想办法抑制抑制他们的发展。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对敬翔开口道:“敕令,以河东都督安破胡为主,关内都督张昶为副,以其抽调两道各自两万兵马,不日北征漠南李克用、李思恭所部。”

    “臣遵令……”

    敬翔恭敬应下敕令,刘继隆则是在吩咐过后不再言语,而是提笔沉浸到了各类奏表的内容之中。

    在他沉浸理政的同时,前线汉军的兵锋也在不断地向南边前进。

    正月二十二日,李阳春收复潮州,王重任退往循州。

    二十八日,曹茂攻破连州,邝师虔率百姓与残军退往浛洭。

    二月初一,王建接连收复桂州、昭州,鲁褥月只能退往柳州,同时在蒙、象、富三州修筑城墙,企图在此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