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5章 壁垒太厚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125章 壁垒太厚了 (第1/3页)

    “有些组合本身风险高,可加工那天正赶上刀磨得利索、设备状态好、师傅手艺也稳当,所以最终也成功了。”

    “可你要是把这张卡交给另一个技校照着做,换了设备、换了人,那就不一定能成。”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结果成了’,更得看‘过程讲没讲清楚’。”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一张卡的‘可复制性’到底强不强。”

    “那些流程模糊、数值不全、描述含糊的卡片,就算这一回碰巧成功了,也没法在别的学校、别的批次、别的工人手里顺利复现。”

    他抽出一张卡片,举在手里晃了晃:

    “你看这个,扩孔写的是‘二次走刀’。”

    “可具体刀径多少?走几刀?转速多少?冷却液用不用?一句都没写。”

    “就这么一句‘二次走刀’,换了人、换了料,八成出岔子。”

    “像这种关键信息缺失、依赖操作者主观判断的卡,我们就归为‘控制力弱’。”

    他顿了顿,反手又把另一张卡片拍在桌上:

    “再看第一技校这张。”

    “先是‘预钻17.2’,接着‘半精车17.7’,最后‘精扩17.82±0.02’,三段流程层层递进。”

    “中间还设了两次试配点,连用的刀具型号、转速、冷却方式都写得一清二楚。”

    “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力强’。标准清晰、流程规范、操作者不用猜。”

    说着,他把两张卡一左一右铺在桌上。

    “要是想真正让这些卡片发挥作用,我建议咱们干脆按‘控制力’来分类!”

    说罢,

    在陈露阳目瞪口呆的表情中,

    郭安礼掏出一张稿纸,拿起笔,在背面打上了一个草纸表格。

    “我初步想了六个关键字段,用来打‘控制力评分’。”

    “一是工步数量,二是每道工步描述的完整度,三是关键尺寸的精度范围,四是是否包含试配,五是有没有返修或修整记录,六是有没有批次一致性的备注。”

    “这六个指标一旦量化,就能对每张卡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工艺控制评分’。”

    “0到10分,分高的就是标准完整、容易复现的;分低的,就是风险高、需要特别小心的。”

    一边说,一个简洁清晰的表格就出现在纸上。

    这时,马进凑了过来,低头扫了一眼草表,提出疑问:

    “我有个问题。你这个评分法,现在主要看的是流程清不清楚、能不能复用。”

    “但咱们要是想把这套卡做成可推广的模型,光靠流程不够,实际加工的结果也得算进去。”

    “比如尺寸误差、成品合格率这些指标,如果不纳进来,就可能出现流程虽然标准化了,结果却还是出毛病的情况。”

    郭安礼一听,啪地一拍脑门:“对!你不说我都忘了这茬!”

    说着,他拿笔在评分表最后加了一栏,写上:

    “实物验证记录”。

    并在备注栏标明:“是否附带尺寸/形位/缺陷等成品检验资料。”

    马进见状,又补了一句:

    “最好再注明‘是否为批次抽检’还是‘逐件全检’,不然光看数据也不知道稳不稳。”

    “这类‘结果字段’,日后搞加工数据比对、做经验总结都有用。”

    郭安礼边听边点头,飞快地在旁边记下补充。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纸上的表格越画越细、越写越全。

    ……

    卧槽!

    陈露阳傻呵呵的站在旁边,发现自己根本插不进去他们的世界。

    大一和大三的壁垒这么厚的么?!

    他最初设计工艺卡,单纯就是为了突出“产教结合”的路子,把技校的成绩亮出来!

    同时在中间讨个巧,

    把几个技校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亮出来,供其他学校参考,

    好让大家少踩坑、少报废,把零件的成品率提上去。

    可是哪想到同样是卡片,

    在马进和郭安礼看来,竟然能拆出“流程字段”“结果变量”,做成一整套拟合标准、提炼路径的“工艺数据体系”!

    眼看那张草纸上的评分框架越写越细,

    从原先的控制力强弱,延展到了信息完整性、实物验证、可推广指标……

    一个“工艺流程可复制化评分体系”的雏形,就这样从几张手写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