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我要讴歌我师兄!!! (第3/3页)
笔在纸上最大的三个大字上点了点。
“师兄,我有一个想法。”
“你看啊,现在咱们的项目已经拉了好几个技校一起上,学生们白天实操,晚上汇总记录。”
“但他们写的笔记太零碎了,有的人写在小本上,有的干脆不记。”
“咱们总不能一所技校一个记法,”
“所以,我想干脆统一设计一张‘工艺实训卡’,每位学生人手一张,边做边记,记录每天的工艺流程、工序理解、问题反馈和调整建议。”
“等操作完成,我们再把卡统一收回来,作为‘原始实训资料’,整理进项目成果里!”
“这样既规范了现场管理,也能把技校学生的参与感、反馈意见写进档案里,多好!”
陈露阳说的眉飞色舞,眼神中的兴奋给张楠都给感染了。
“那你找我,是想让我干啥?”
“你设计能力强啊!”陈露阳立刻来了劲儿,
“我就是想让你把这东西整理一下,别看现在乱糟糟的。你要是把它画漂亮点、工整点,打印出来发给技校那边,就能直接用了!”
“而且你比我更懂制作流程,字段、结构啥的,你再帮我斟酌斟酌,咱们一起定个规范下来!”
张楠这才明白过来:“你是想让我‘正规化’一下?”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陈露阳猛拍大腿,笑得见牙不见眼,
“你出马,我放心!”
张楠拿起草稿纸细细看了一遍。
虽然画的有些乱。
但陈露阳的逻辑其实挺清楚的。
字段分布合理,考虑到了操作顺序、记录栏位、签字验收……而且还能兼顾不同工种的差异,已经是个不错的雏形。
“行吧,放我这儿。”张楠痛快答应下来。
对于他来说,画一个这样的小表格轻松加愉快。
“行,那我就交给你了。”
陈露阳高高兴兴的当了甩手掌柜,扭头开开心心的走了出去。
走出力学系办公楼的一瞬间,陈露阳忍不住深深吸进一口气,再重重的呼出。
呼……
该安排的都安排下去,剩下的就等着大家的反馈了!
学习去喽~
陈露阳背着书包,风驰电掣般的奔回自习室学习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
陈露阳虽然每天高高兴兴的上课学习,
但是张楠却要累傻了。
陈露阳是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体统筹和市里、学校、技校三方的沟通协调,是这个项目对外的“窗口”和主心骨;
但真正撑起整个项目“技术底盘”的,是张楠。
他才是那个从设计图纸一路盯到车床工位、把设计语言转成生产语言的“接口轴”。
制动推杆刚刚画完,又赶上联轴器结构跟进,紧接着点火线圈模块也要全面推进……
一环扣一环,
图纸背后的结构逻辑和技术路径,全得有人站住,张楠就是那个关键节点。
技校和材料的事情落地,张楠也是彻底忙了起来。
不是今天在第一工业技校讲解“台阶轴怎么压装、止退孔怎么钻”,
就是明天出现在机电技校的车间里,解释“锥形内孔为什么必须预铰才能修锥”,
除此之外,还要轮着跑其余的四家技校,现场给学生们讲结构问题。
不是回答“标0.1的过盈配合,是不是非得留?”
就是回答“这止口为啥要留斜面,垂直不好吗?”
再一转身,工艺那边又出了新需求,点火模块的绝缘柱要换新嵌件了,必须加一道倒角工序,不然预装精度配不上。
张楠整个人像拧在一根钢绳上,完全不敢松劲。
可即使如此,摩擦还是来了。
这天下午,张楠正在技校的车间里讲解制动推杆的结构设计。
讲到一半,他从包里抽出一迭工艺卡,放到工作台上分发下去。
“这是工艺卡,用来辅助大家在加工过程中记录关键操作点和参数。”
“每张卡上都有图纸页码、工段编号、刀具型号、理论尺寸、偏差范围、加工顺序和变更记录栏。”
“比如每道工序该配什么卡盘、尺寸打多少、用几号刀、需不需要校偏,这些都写在卡片上。”
“操作前,务必核对料号、工段和接口基准。”
学生们接过卡片,翻着翻着,眉头越皱越紧。
其中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举手问:
“张同学,就是为装个垫圈,要我们填这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