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想得有点多(4k) (第2/3页)
猜的,高振东自己就知道,黔山黔阳市修地铁的时候,没少受意料之外的溶洞的困扰。
“所以,在地面上还有个好处就是,变数小!一旦选定的地域,在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等情况变化是比较小的,处理起来也容易,而在山体里这件事情可就不好说了。”
高振东可是听说过在喀斯特地区打洞,遇见溶洞之后几十车水泥灌进去泡都没冒一个的事情的。虽然他知道这个工程最终选定的地点倒是没有碰到这个问题,可是最终的情况谁知道呢,毕竟那个工程也没修完。
而且这个理由在工程没完工之前,是一直存在的,相信同志们也不会不考虑,而放到地面上就没这么麻烦了。
“嘶……这方面如果一定要修在地下,那也只能通过把勘探工作做扎实来避免了。”领导倒是没有因为高振东的话就觉得放到地面上来才放心,而是直接向最坏的情况考虑。
高振东也没继续纠缠这个问题,他还有别的话要说:“而且在地面上的话,紧急情况下如果需要,是能打大会战的,在山体里就没这个条件,同志们空有一腔热情,但是根本没地方发挥。”
在重大建设项目上打大会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效果往往都不错,但是在山体里,还真没这个条件,施展不开。
“大会战……”领导摸着下巴,没有继续往下说。
你不说没关系,反正高振东还有话说。
“领导,你看,修在山里,别的不说,仅仅是这条长好多公里,直径3米的引水管,就足够同志们折腾很久的。”
高振东上辈子看见那根引水管的时候,还没见过多少世面的他直接就惊呆了,主要是当时年少的他,对“水管”的概念还停留在自来水厂那个级别。
虽然比这大的引水管后来也不是没有,但是在60年代中期,这个规模和方案的地下引水设施,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些吃力。
领导看着那根在地下蜿蜒数公里,在计划里要穿透数公里的基岩的引水管也是有些挠头。虽然不是土木专家,但是领导当年还是指挥战士们挖过战壕的,这根直径3米的管道不但要打通基岩,而且打通之后还要混凝土加固内壁,实际开凿还要直径超出3米,想想都知道这工程有多艰难,工程量有多大。
这可是石头山和基岩,不是北方平原那种土壤。
高振东将手一挥:“而且我看了这个方案,这些水,平时是要靠提水泵站从乌水提上来的,仅仅是提水的电,就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虽然理论上可以使用反应堆在生产中产生的热量发电,可以说是自产自销,但账不能这么算,如果这些电能节约下来,岂不是更好?”
领导有些沉默,一根直径3米的水管,就算不满管,但是想要供应上它的流量,得多少个大功率提水泵站才能供应得上啊,那些可都是电呐。而且这个工程有个特点,用水是持续、大量的,要不然也不会把主意打到龙江的一级支流乌水身上去了。
反应堆的冷却水供应不上有什么后果,在电视上看过小鬼子某电站事故的高振东心里太清楚了。
高振东在方案里那根直径3米的管子上点了点:“如果把这个工程放到地面上,那取水方面就容易多了。别的不说,在地面上,我们可以在水源附近就近布置,而且管道的建设要求也低得多,工期、难度、成本,同样能节约不少。而且备用供水方案的布置和设计也要简单得多。甚至可以为这个堆修建一个水库,利用重力供水,运行起来也要节约得多啊。”
给烧开水的电站配套一个水库,也是高振东在搞水利的长辈那里看到的除了径流取水之外,常见的方式。
而反应堆这东西,不论是否要发电,冷却的本质其实依然是烧开水。配个水库很正常。
领导被高振东的话给吸引住了,但是转念一想,又发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