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孟德踌躇 (第2/3页)
也必是安然无恙。
可见曹操把问题看的相当透彻,这一手抓大放小深合兵法奥义。
“元让,在我离开之后,你总督节制所有兵马,不论哪里出了问题,你只需要保住河南、关中即可。”
曹操认真的叮嘱着:“只要守住关中和河南,就给你记一大功。”
夏侯惇恭敬应命。
对于曹操的命令,荀彧面色如水,而贾诩则是视若未闻,唯有戏忠,暗中叹息了一声,明公防文若过甚矣。
其实与荀彧表现出来的政治能力相比,荀彧的军事能力隐藏的很深,但绝对非同一般。
兖州之变时,他就看破了吕布的偷袭,同时还主动从濮阳召回夏侯惇,每一步都走的极为正确,是当时的最优解。后来更是单枪匹马深入敌营,劝退豫州刺史郭贡。
再到后来的官渡之战,荀彧几次劝谏都帮曹操坚定了信心,最终赢得了胜利。
可见荀彧绝对不是那种单纯的文弱书生,相反,他其实同诸葛亮、程昱、司马懿、陈登、周瑜等众多汉末士人一样,是出将入相的文武双全之人。
之所以荀彧后来留在史书上的印象是萧何,曹操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自兖州之后,荀彧虽然晋升入了曹操的核心团队之中,并成为了朝中仅次于大将军曹操的第二号人物,权在三公之上,年纪轻轻就已掌尚书事。
可相对的代价,则是荀彧再也不能碰触兵权。
夏侯惇一生之中,最为厉害的功业便是替曹操看住了荀彧,看住了献帝。姑且不提荀彧有没有反抗过这种监控,但这也足以说明曹操对荀彧之忌惮了。
原时空中尚且如此,这个位面之中,荀谌至今还在袁绍处担任谋主,而荀攸更是在刘备、刘封父子处备受重用,地位不在荀彧之下。
曹操对荀彧就更加提防了,这提防并非是曹操气量狭小,而是必要的防范。
戏忠虽然感怀曹操的知遇重用之恩,但他和荀彧也是少年友人,相交莫逆,成年之后,又是对方举荐自己给的曹操。
戏忠相当担心曹操和荀彧之间会产生分歧。
不过好在此时外有大司马,骠骑左幕父子,暂时还不会生出事端。
“出访左幕一事,君等可有人举荐?”
曹操安排完军伍,开始询问起外交人选。
荀彧主动开口道:“司马朗先前多有建树,代表朝廷安抚过西凉韩遂、马腾,去岁又入蜀中劝降刘璋,可担此重任。”
戏忠、贾诩纷纷点头赞同:“司马伯达性沉厚,行端方,聪明睿智,勇毅果决,确实是上佳的人选。”
曹操见麾下重臣皆对司马朗有口皆碑,认为其可担当此任,当即决断道:“可也,那就再辛苦司马伯达行此一趟了。若是其此番也能功成,可入我大将军府为主簿。”
先前司马朗劝降刘璋成功,已有积功,若是此番再能建功,两功合一,曹操自然要有所表示。
别看司马朗如今是一千石的廷尉正,而大将军府的主簿才六百石。
可前者拍马都没法和后者相比。
前者是廷尉的副手,在廷尉府中都算不得拍板的正职,而大将军府的主簿却是大将军府中的第一大吏。
虽然在名义上,大将军府长史秩千石,位在主簿之上。
可不论是在法理上,还是实际地位上,长史都是府中第二人,是大将军的副手,名义上总揽事务,可有大将军在,除非长史是大将军最为信任的人,而大将军本人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理事,否则这个总揽权力不过是能看不能碰的东西罢了。
但主簿却不一样,主簿相当于大将军的秘书长,是直接服务于大将军本人的,所有事情都需要经过他的手发放给下面各曹去办理,而且还长年累月的陪伴大将军左右,是真正的“自己人”,非心腹爱人不能担任的。
任何人只要担任了这个职位,可以说其前途可称一片光明。
就好像刘封左幕府中的长史一直是请盛宪、王朗、庞德公等人轮流担任,可主簿却是诸葛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