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30章 懿之险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30章 懿之险计 (第2/3页)

哪怕即便是投降于左将军,总要比背井离乡来的好。

    一旦跟着曹军东撤,蜀军离开了成都,那价值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虽然阻力很大,但曹昂、司马懿等人还是相当乐观的,因为刘璋在庞羲的劝说,以及城外左幕军的强势威胁之下,越来越倾向于东撤了。

    只要刘璋下定决心东撤,至少张任、刘璝、冷苞这些将领大概率是会听从命令的。

    有了庞羲的支持,张任等人又不得不低头,成都城内的三万余蜀军最少能保证拉走两万余人。即便黄权坚决不走,那也不过损失数千人罢了,与大局无碍。

    就在曹昂稍稍松了口气,以为事态终于得到控制了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来。

    雒城失守。

    面对这一次的噩耗,曹昂、司马懿等人竟然没有慌乱,只是脸色变得难看了起来。雒城之中,囤积了大约曹军约两成的物资,涪城有五成,梓潼有两成,绵竹则有一成。

    雒城的失守,对曹军无疑也是一个巨大打击,即便及不上天雄、剑阁沦陷,但也要比之前野战失利更沉重了。

    事实上曹昂等人已经开始商量分兵先行前往雒城了。

    只是一来大战刚刚落幕,联军伤亡不小,再加上曹昂正在劝说刘璋放弃成都东撤。贸然分兵东撤,恐怕会引起刘璋以及蜀军不必要的疑虑。

    二来则是刘封动手的时间太快了,这才是他们刚刚收到天雄、剑阁沦陷消息的第四天,可见对方早就在自己收到消息之前,就已经开始调动兵马启程,准备偷袭雒城了。

    最后一点则是曹军对左幕军的野战实力有了更高的估量,有些不敢分兵了。

    之前有种担心,那就是万一己方分兵雒城,而刘璋又不同意东撤,左幕军如果趁机在曹军东回的路上设伏,伏击曹军的话,那分兵之下,必然风险增大许多。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曹昂,司马懿、曹仁等人想要观望几日,最好能够尽快说服刘璋直接撤退,如此也就不必冒险分兵了。

    真可谓是一招出错,步步落后。

    现在连雒城都丢了,虽然不像剑阁、天雄那般断绝了后路,可接下来再想要东撤,可就走不了金牛道了。

    “将军,不能再等了。”

    司马懿第一个开口,语气极为坚决,以显其决心之重:“必须在三日之内,说服刘季玉东撤。”

    曹昂也是眉头紧皱,闻言不由问道:“如今雒城已失,我等该如何东撤?”

    司马懿显然早有准备,当即起身走到地图边,比划道:“雒城既失,金牛道必不能走了。左幕军驻兵广都,龙泉道也不能走了。”

    龙泉道乃是龙泉山脉山麓边的道路,要比金牛道的规格要小的多。

    金牛道虽然不是中原标准化的战略通道,但在成都至绵竹这段路上还是相当宽敞的,因为这段路全程都是平原,故而道路全是由土石铸就而成,大部分道路夯土而建,在关键的道路比如桥梁,渡口等处,则以石板、鹅卵石等石头材料进行铺砌。这一段道路路宽足有五至六米,能够并行四匹马匹,或者并行两辆牛马大车。

    龙泉道要比金牛道差远了,这条沿着龙泉山脉一路向北而行的山边小道,路宽仅仅只有两米,只能单向行驶手推车、独轮车之类的小型车辆,或者一头牲口。

    但这两条道路,却是成都附近通行情况最好的两条道路了。

    司马懿接着说道:“为今之计,唯有走绵虒道。”

    “绵虒道?”

    杨修大讶的问道:“仲达,可这条道路乃是通往西北羌区的啊,那里人烟稀少,物资匮乏,难以供我大军驻足啊。”

    “德祖还请稍安勿躁。”

    司马懿却是笑着宽慰了杨修一句,接着解释道:“卑职自入成都后,详细翻阅了解了益州地理。绵虒道虽通往羌南,但我等只需在邛崃山脉东面山脚处的灌城折向东面,过沱江,一路向东北而行,可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