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最大的敌人是西伯利亚的极寒气候 (第3/3页)
……
和西伯利亚人之间的战争,杨轩并不担心,他相信大明的将士们。
我们这个民族的士兵,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士兵。
战略方向在开战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杨轩要做的就是保障好大军的后勤。
终于,在承武十一年,南下的西伯利亚人被消灭的被消灭,投降的投降。
而明军,也正式和沙皇俄国接触。
哪怕明军是疲惫之兵,但在初次的交锋之中,明军依然取得了胜利,只是付出的代价比想象的更多。
北伐的明军并没有和沙皇俄国的军队交过手,哪怕杨轩早已经将西域方面关于沙皇俄国军队的情报转给了前线的一众将领,但这初次的交锋,明军还是吃了些亏。
杨轩强调,不可小觑任何敌人。
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他要求,前线的将士们克服困难,不怕牺牲,要趁着敌人没有重视起来,和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的收复领土。
捍卫大明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性。
现在在西伯利亚地区,沙皇俄国的兵力分散,而且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兵力也不算多,沙皇俄国扩张的方向主要还是放在了西面,扩土和争夺出海口。
兵力也都集中在西方本土,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的落后,他们并不需要更多的兵力就能守住。
这也就给了大明机会。
冬天的西伯利亚极为寒冷,不是东北地区可以比的。
明军的非战斗减员很高。
洪承畴因为年纪大,加上适应不了西伯利亚的严寒气候,生了重病,虽然死里逃生活了下来,但显然是不能留在前线继续指挥大军了。
杨轩命人将洪承畴送回京师休养,其统领的大军合并到李定国麾下,由李定国统一指挥。
前线将士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沙皇俄国的侵略者,而是西伯利亚的极寒气候。
于是杨轩下令准备更多的御寒物资供给前线,以减少非战斗减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