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世界经济 (第2/3页)
在德国,阿道夫一言独断,德国政府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许多,而本身德国在20世纪的国际社会中,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率的国家。
因此,阿道夫在经济上做出的举措,比美国实施的更快,反映在经济上,也就是德国比美国更先恢复,而事实上,阿道夫和罗斯福上台的时间,相差并不多。
“然后是英国,英国应对经济的举措,就比法国要好的多,今年英国的工业在西欧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
“英国的钢铁产量,甚至恢复到接近1929年水平,1933年其钢铁总产量重新突破一千万吨,排在世界第五位。”
此前,英国的钢铁产量长期排在世界世界第四位,仅次于东非,美国和德国,而1932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英国就让出了第四宝座。
至于排在前三的国家,东非本国在1933年,钢铁总产量是四千七百多万吨,稳居世界第一,而排在第二的美国只有大约两千五百万吨,至于德国在1933年,钢铁产量接近一千七百万吨水平,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德国和美国钢铁产量差距最小的时期,由此可见美国受大萧条影响的严重衰退。
这也和美国,德国政治上的区别有关,本时空里德国可不像前世,受到严重削弱,它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因为一战,发生太大的变化。
而自19世纪末以来,德国就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视国家力量的国家,所以,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对经济的干预,虽然比不上苏联,东非这些国家,也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这些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英国工业的反弹,其中关键点主要是英国货币制度改革,从而促成英镑贬值,提高出口工业产品竞争力,同时,英国和其殖民地通过《渥太华条约》等,推行帝国特惠制,降低殖民地对本土的关税,并且抬高对其他国家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
这就是殖民地多的好处,在列强中,也就英法有条件来做到这一点,东非虽然也有不少殖民地,但是东非殖民地数量和质量和英法并不在一个水平。
同时,东非本国体量太大,这就导致东非殖民地对东非经济反哺能力弱,如果东非只是荷兰这样的国家,那毫无疑问,靠着这些殖民地,东非会过的很舒服,但东非不管人口规模还是工业体量,都不是手里殖民地能支撑的。
殖民地对东非的主要贡献,侧重于原材料供给,而非市场消费需求,1934年,东非全部殖民地人口,加起来甚至都不如东非旁边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人口多,而阿比西尼亚帝国人口也不过才一千多万。
而海外出口市场中,1934年对东非最重要的地区,按照排名分别是欧洲,南美,远东,然后才能轮到南洋和中东等地区。
欧洲依旧是东非最大的海外市场,即便近些年来,有所萎缩,欧洲市场的体量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远东,则被南美取代,成为东非第二大海外市场。
东非的生意几乎遍布整个南美洲,而南美的人口,足足有八千万之多,并且消费水平并不算低,至少现在南美诸国的生活水平比远东,印度要强上不少。
而说到远东市场,东非虽然对远东帝国的贸易,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竞争也更加激烈,远东帝国内部,美、英、法、德、奥、日……都有布局,近期,其东北被日本侵占,这都阻碍了东非和远东帝国的贸易发展。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恩斯特不愿意干涉远东帝国事务,否则的话,东非在远东帝国完全可以像美国一样拓展市场。
而值得一提的是,受1931年水灾,还有日本侵略影响,东非在远东帝国传统市场,也就是淮海地区萎缩比较严重。
近些年来,东非对远东的主要布局在其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但是这两个区域,远不如远东帝国沿海地带发达。即便是淮海地区,在遭受1931年水灾大范围波及后,其经济也要远强于其内陆。
东非在淮海地带的撤出,更主要还是战略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