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经义 (第2/3页)
蕃学也就名存实亡了,仅仅作为一个学政机构,负责地方考场和士的选拔。
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党项被汉化并不出乎杨华意料。党项化比之华明自然是异常粗鄙和落后地,也必然要被同化,除非党项人都退回西藩。只要他们在农耕地区设立政府,实行统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而官吏的选拔,只能靠科举,一科举,就被汉化融合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了解了这一点,杨华大觉得振奋。本来,他还有些担心西夏的民族问题,可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了。实际上,西夏根本就是北宋地缩影。百姓和士对华明还是认同的。而在名义上,西夏现在还是大宋地藩属。回到宗主国的怀抱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国破家亡的惨痛感,不但如此,有的人反有些欣慰。
这道理想起来很简单,譬如现代的美国突然出兵攻占非洲的一个小国,并宣布这个国家从此成为美国地一个州,所有的百姓都享受同等地国民待遇,只怕那个小国的百姓都要欢欣鼓舞,面上有光。
就拿现在正等在外面地四百灵州读书人来说,其有党项血统的就占一半。可他们着汉服,说汉话,读儒家经典,用汉人地思维方式看问题,你总不可能说他就不是汉人吧?都是国人,消灭民族之分才是王道。
当然对待女真蛮,却又是另外一种手段。
商议好考试细节之后,余良汇报说考场分别
华的河东节度使行辕、蕃学衙门和城西的寺。行乡试、双塔寺举行省试,而杨华的行辕则进行殿试。
蕃学衙门和铁塔寺的考试同时举行,殿试则延后两天。
杨华点点头说了一声“甚好!”算是肯定了余良的功绩,最后问:“试题安排好没有?”
西夏的考试制度同北宋一个模式,科举考试的项目主要分为经义、诗、赋、论、策五种。
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认为选拔官员取得是行政能力和道德,又不是选诗人和学家,遂取消了诗、赋两种考题。
西夏也与时俱,跟着取消了诗、赋。
但就经义类考题而言,其是从《四书》《五经》里抽取一段字出来,让考生自己作。王安石的这个改革直接催生了明清时的八股,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余良忙回答:“禀大人,策论的题目一般都是由天钦定的,这个下官不敢置喙。至于经义,属下同赵大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用《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君》为题。”
听他说出这个题目,杨不禁一楞,他没想到余良居然左到这等程度。
余良是小梁太后的旧臣,李乾顺主政之后对他大力打压,现在又因怕死投了杨华,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自然铁了心跟杨华混。现在杨华让他当考官,他就如失业许久的人找到工作一样,有心要摩拳擦掌在杨华面前好好表现一蕃,再顾不得自己的党项人身份,出了这么一个题目。
杨华好笑,本打算挖苦他几句,可转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